發表主題: 梵唄與海潮音
主題發表人:123456(jim7722) 2007/06/15 11:22:31
雖然佛教中類音樂的運用,如諷誦經文與吟詠讚偈,長久以來是寺院生活的重要活動,但是佛教徒本身不見得會將這些活動視同「音樂」。這些佛教類音樂的初始與主要形式,是為了便利經文諷誦,而形成具特定旋律與節奏的音聲組織。
在中國佛教寺院中,將各類唱誦統稱為「梵唄」,有時也俗稱為「唱念」。在梵文中,普遍指稱這類經文諷誦的名詞是 bhAsA(唄),又音譯為「唄匿」、「婆師」、「婆陟」等。「唄」是指運用旋律來諷誦經文,而成為中國佛教徒命名寺院唱誦的主要辭彙。
當佛教傳入中土初期,「梵唄」一詞即用於指稱佛教的唱誦。(1) 它涵示了中國佛教唱誦的音樂實踐與宗教起源。「唄」指示其梵文字源 bhAsA,「梵」則在寺院文化的概念中具有多重意義。
首先,「梵」字揭示了與印度,尤其是與佛教的根本連繫。就如「梵文」一詞標示了一個源於印度半島的語言,特別是與佛教文化族群有關的語言,而大乘佛教經典翻譯為中文最主要的南亞語言即是梵文。
「梵」的另一個意義,更結合佛教卓絕人物的微妙音聲。根據佛經記載,佛陀有六十四種梵音(見《大寶積經》卷 102 與《大方等大集經》卷 46);另有五種梵音—正直、和雅、清澈、深滿、周遍遠聞,表徵大梵天王的音聲特質(見《長阿含經》卷 5)。因此,梵唄雖是中國人所實行的樂種之一,但明顯地有別於其他的中國音樂。中國佛教徒對「梵」的詮釋,實涵示音聲清淨、平和而深遠的特質。所以,一般寺院的唱誦也稱為「梵音」,即是因為它含容了如此微妙的音聲特質。
梵音在中國佛教的語境中,具備雙重的特性,它可說是屬於、也不屬於人世間的音聲。因為梵唄是佛教寺院的唱念,由佛教徒產生,那麼就清楚地連結著人類的氛圍,所以說它是屬於人世間的音聲。但在另一方面,諸多佛教經文屢屢強調「梵音」的妙善特質,能超越人世間的各類音樂, (2) 因此它是優於世間音聲的音聲。通過這雙重特性,我們可以解釋,當這音聲是由佛教徒經由諷誦經文而產生時,超越人間音聲的梵音就可能存在於人世間。
就如「梵唄」一詞所顯示的,梵唄的概念引涉了佛教寺院唱誦清和、寧靜的特質—「梵」,以及包含宗教經文的念誦—「唄」。「梵唄」即意為「清淨的諷誦」,它巧妙清楚地區分了寺院與廣大社會的其他音樂。
以佛教的觀點來看,眾生因貪、瞋、癡而起無間的行業,造成無止盡的輪迴。透過真實純粹地念誦經文或唱誦「讚」、「偈」,行者的三業便專注在淨業之中,這在修行上是件極大的功德。
在大眾唱誦儀軌進行時,行者引導自己的三業在一理想的境界中——其口讚頌佛菩薩功德,不起口業;其身如禮行儀,不作身業;其意憶念佛菩薩相好莊嚴,狂亂之心歇息,不造意業。唱念者當下即置其身、口、意三業在圓滿真誠之中,清淨地念誦經文或唱誦「讚」、「偈」,使唱念者學習聖者的智慧、讚頌佛德,以及萌發無上道心以利益眾生。
同樣重要的是,在大乘佛法中,視梵唄為入三摩地的前方便,以了解現象世界與眾生自性的關係。唱梵唄時,藉由觀照音聲與念頭的生滅,覺知其不斷流動變化且相互關連的實況,唱念者直接經驗了其所見聞覺知的本質。
所以,它本身即是一個理解與經驗實相——萬物無常——的法門。簡要來說,梵唄是一個可引導行者的身心獲得清淨的重要實踐,也是一條通往佛教智慧的道路。這些都是梵唄別於一般世俗音樂的特質,以宗教的觀點來看,這些特質實超越於其他世間音樂。
梵唄音樂是佛教藝術化的語言,運用清淨的梵聲歌詠佛法,讓聽者沉浸在佛菩薩的悲智光華中,以音聲作佛事,將藝術融入生活,達到淨化人心的目的。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有句經文:「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這是後人讚歎佛教梵唄時的常用語,「梵唄」具有讚歎佛德、宣唱佛法及收攝身口意三業的功用。
梵唄傳入中國的起源有多種說法,其中最著名的是:「曹魏時代曹植嘗遊魚山,聞空中有一種梵響,……乃摹其音節,寫為梵唄,撰文制音,傳為後世。」相傳這天上傳來的音聲,落實到人間,成為中國佛教梵唱曲樂的特色,而後僧人更將梵唄的功能,落實到內修與外弘兩大部分。古來佛教認為學習讚唄有許多功德:一能知佛德深遠,二體制文之次第,三令舌根清淨,四得胸藏開通,五則處眾不惶,六乃長命無病。據《長阿含經》中說:「其有音聲五種清淨乃名梵聲。何等為五?一者其音正直,二者其音和雅,三者其音清澈,四者其音深滿,五者周遍遠聞。具此五者乃名梵音。」
發表人:至欽(jim7722) 2007/06/15 11:24:27
《南海寄歸內法傳》載:清淨的梵唄,能獲六種殊勝功德:梵唄是佛門中讚詠歌頌佛德的音聲。廣義而言,從一心至誠的唱頌到歡喜虔敬的伎樂供養,皆屬梵唄的範疇。
梵唄有別於世間歌曲,如《長阿含經》中記載,音聲具足五種清淨,乃名梵音:一、其音正直。二、其音和雅。三、其音清徹。四、其音深滿。五、周遍遠聞。微妙清淨的梵音是從清淨心、慈悲心中所流露,所以其聲和雅、正直、清澈深滿、周遍遠聞。
中國的梵唄,相傳起源於三國曹魏時代,陳思王曹植遊魚山,聽到空中梵音嘹繞,深受感動,於是摹仿其音節,撰文制音,寫為梵唄。至唐代,梵唄漸漸盛行於民間。
梵唄利人天
殊勝的梵唄又名「音聲佛事」,能夠感通萬物、利益人天,和世間上的絲竹、靡靡之音,大相逕庭。所以梵唄之聲,無論是誦者、聞者皆能獲大利益。
(1)能知佛德深遠 (2)體制文之次第 (3)令舌根清淨 (4)得胸臟開通 (5)處眾不惶(6)長命無病
《十誦律》云:如聽梵唄,其利有五:一者身體不疲,二者不忘所憶,三者心不懈怠,四者音聲不壞,五者諸天歡喜。 相傳昔時有僧諷誦《大佛頂首楞嚴神咒》,天上的天神聞聲,長跪合掌恭敬諦聽,直待咒文誦完始起身離去。
《百緣經》中記載:在佛世時,舍衛城的人民見佛威儀寂靜、百福相好,心大歡喜即作伎樂供養佛陀,發願而去。佛陀微笑的告訴阿難:「這些人由於作諸伎樂供養佛陀的功德,在未來世一百劫中,不墮惡道,天上人間往返受樂。」
因此,虔誠的唱誦諷詠,不僅清淨舌根、清淨口業,專注讚佛的恭敬心,更能令意業清淨、乃至一念相應頓捐凡情,所以清朝玉琳國師勉勵後學早晚課誦宜當恭敬慎重:「凡在報恩者,切莫以課誦出坡為虛應故事。須知無不是佛祖秘密法門,無不是佛祖之總持門,無不是佛祖之不傳心要,無不是佛祖之自利利人捷徑!」
發表人:至欽(jim7722) 2007/06/15 11:36:51
至於海潮音
佛光大辭典:<一>音之大者,譬如海潮;一般喻指佛菩薩優美之音聲;或指佛菩薩之應化。大寶積經卷四十菩薩藏會(大一一‧二三一下):「如來語言隨現而轉,不可思議,今當略說。舍利子!如來語者易解了語,易明識語,不高大語,(中略)梵天音語,海潮音語,雲雷音語,(中略)隨虛空量語,一切種妙成就語。」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二(大一九‧一一○下):「佛興慈悲,哀愍阿難及諸大眾,發海潮音,遍告同會。」此係喻佛之音聲如同海潮。法華經卷七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大九‧五八上):「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是故須常念,念念勿生疑,觀世音淨聖,於苦惱死厄,能為作依怙。」此則喻觀世音菩薩之應化。上所引三經,大寶積經係說佛的百十語之一即海潮音語。唐朝道暹之法華經文句輔正記卷十謂,所謂海潮音,若有念者,菩薩即應而不過時,如潮之不過限。明代一如之法華經科註卷七(卍續四九‧二○五下):「稱俗照機,若熟若脫,時節不差,名海潮音。」此則表示對念觀音者之應化,時節不差,如同海潮之無念,不違其時,與大悲之音聲應時適機而說法相似。 梵文法華經之海潮音為 jala-dhara-garjita。jala-dhara,係「保持水者」之意,亦指雨雲、大洋;garjita 則為「響」之意。藏譯法華經中之海潮音為 brug-gisgra。brug 為雷鳴之意;sgra 為響之意,全句即指「雷之響聲」,此與海潮音之譯名不符。 <二>我國佛教界流行之梵唄腔調的一種。唱腔與流行於閩、臺間之鼓山調不同。
大體上台灣的佛教課誦應該是承自大陸兩個地區,但是曲風事實上也只有一個:一個是來自江蘇省常州天寧寺的課誦,另外一個是福建省福州市的鼓山湧泉寺。
常州天寧寺稱為海潮音,鼓山湧泉寺稱為鼓山音主因是明朝朝廷詔令以常州天寧寺為主的禪宗寺院清規的唱誦統一了佛教梵唄唱誦的韻調所謂的天下一音全國幾乎都採用相同的唱法。雖然台灣有人以為有所謂的南與北之分,也有認為有鼓山調與海潮音之分,事實上是方言與傳承的問題,但是看起來都是相同的來源,也就是說來自常州天寧寺的成分較大。
發表人:至欽(jim7722) 2007/06/15 11:38:37
法華經》云:「若使人作樂,擊鼓吹角貝,簫笛琴箜篌,琵琶鐃銅鈸,如是眾妙音,盡持以供養,或以歡喜心,歌唄頌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
《賢愚經》記載:一次,波斯匿王率領百萬軍隊行經祇洹精舍時,耳際忽傳來一比丘陣陣悠揚悅耳的梵唄聲,頓時百萬軍眾象馬皆為梵音所攝,猶如入定般,駐足諦聽,不肯前進。直至梵音止,百萬軍隊才如夢初醒。波斯匿王即入精舍問佛因緣,佛告波斯匿王,此梵唄比丘,前世曾持鈴供養懸於迦葉佛塔,並發願來世得能見佛,度脫生死,得好音聲,令一切眾生莫不樂聞。以此因緣,故今生得值佛出家修行,得銅鈴般的殊妙音聲,復證阿羅漢果。
由此可知,梵唄意義深遠,功德更是不可思議!
(以上文章是<牟尼佛法流通網><佛法心得討論版>的內容,該文章內容概屬主題發表人各自
的見解,並不代表本人或本網站之立場或見解,本人或本網站也不保證其內容的正確與否!
佛法心得討論版 版主 釋大寬 合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