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13日 星期二

逆緣是修心的良藥

發表主題: 逆緣是修心的良藥  


 


 


 


 主題發表人:妙妙(MiauMiau)   2007/03/28 07:33:03 


 


 


逆緣是修心的良藥  (袞卻格西講述)


 


我們既然生而為人,同時具足一切修學佛法的內、外在條件──八暇、十滿的人身,就應該慶喜自己。這麼難得的機會,未來要再遇到,是非常不容易的,即使有的話,也不是永遠擁有的。所以為了追求無量來世的利益,我們應該生起清淨的皈依心,並且謹慎地注意因果,也就是何種行為該斷除、何種行為該修持,按照自己的能力好好做,逐漸使業更清淨。如果修學佛法的目的,是希望來世能生到人天善道,這個目標是很不夠的,因為人天道的安樂,只不過是短暫的,並不能永遠保持。生死的本質是苦的,不管是苦苦、壞苦或是行苦。在生死當中沒有絕對的朋友或敵人,身處上層或下層社會,也都不是固定的,所以生死中的現象不可依賴。生死輪迴的經歷就是經歷生老病死的種種苦,不斷地投胎到不同的生存狀況。除非達到覺悟境界,才能脫離生死苦。若修學佛法,只是因無法忍受自己的苦,而想脫離它,這個佛法不是大乘的佛法。所謂大乘,是指你發心學佛唯一的動機,是要使一切有情脫離痛苦,成就究竟的安樂──佛果。因此不管用禪思、誦經或念佛,只要動念是為利益一切眾生,那怕是只誦一部經或念一句佛號,所造的功德就像佛所關心的眾生的數量那樣大。假定這種隨時要利益一切有情的心態能夠維持,那麼連穿衣、吃飯,都不會造惡業,因它的基礎就是利益一切眾生的念頭。


 


然後把一切善業的功德迴向眾生,希望它變成眾生安樂的因。也許你會想:「這樣迴向,那我自己什麼都沒有了!」這個念頭來自把我當做實有的,這種無明,來自愛惜自我的心。兩者都是根本的惑癡。事實上,我們利益一切眾生時,間接的也是利益自己。


 


如果修學佛法,一切修持及所作所為,都僅僅為眾生願生善趣,期望利益一切眾生;追求佛果,也是希望能給有情安樂,這就是修我們的心,培養這種利他的念頭,當我們碰到任何困難時,困難就會變得非常渺小。舉例來說,如果父母發心拿武器來攻擊我們,我們知道父母的心有問題,不但不想報復,反而生起悲憫;同樣的,在日常生活中,如遇敵人欲奪取我們的財物,危害我們的身體或生命,我們也可以把他當成是中了煩惱毐而發狂的眾生。如此思惟,就可以減少對這類眾生的瞋恨心。


 


對一般行者來講,如果受的損害小,如小東西遺失、碰小傷,要他忍受,他還可以;假定是重大的損傷,要他維持平衡的心態,就很難了。除非已經成就忍辱波羅蜜,並調伏了瞋恨心。對修菩提心的菩薩而言,無論遇到的傷害或損失有多大,其反應是非常喜悅並深深感激。


 


這是因為當財物丟了或身體受傷時,菩薩會感覺到這是還多世惡業的債。相反的,人家給他東西,並不會很歡喜,因為他瞭解這只是進一步的造新債,不僅是債還有利息,所以即使是很小的東西,他都不會很歡喜。


 


一般而言,我們不熟悉這種觀念,也未培養我們的心來習慣它,一旦碰到損失、傷害,很難馬上有如法的反應,只會再造更多的惡業──生起種種煩惱和不善的念頭,所以除了損失之外,還加上更大的損失。這是多麼划不來!不如去思惟:宿世的債,現在還了。尤其是那種感激的心不能生起時,最起碼不要起瞋恨心。假定我們能夠這樣修心,是非常值得且有意義的。


 


有個故事說,某人曾接受一大塊肉和很多奶油,為了要還這個債,來世便投胎為牛,生在送他奶油的人家,讓那家人擠牠的奶。多年後,有次天災,牛被大水淹死,沖到曾給過他肉的人的家門,那家人便吃牠的肉,直到肉盡骨出,只見上面刻著:「奶油跟肉的債已經還了」的字。這個例子說明了所謂逆緣──看似困難或不如意的情況,是可以轉化為修學佛法道上有利的條件。通常我們遇到損失或感覺不很妙時;按修心的法門來講,可說是宿債已還。表面上雖是損失,實際上獲得很多。


 


我們的生活的確需要一些物質的財產,但除真正需要外,擁有的財富越多,真正行者會把它視為一種障礙。有故事說,有個人獲得一大塊田,可以選擇自己耕種或變賣。他選擇了自己耕種。為了能自己耕作,就娶妻努力生子。人家問:「孩子怎麼那麼多?」他答:「我需要幫手。」所以他一輩子都花在那塊田上面。可見不管我們的財富有多少,所想的只是要維護或增加它,為此整個心不由自主的被捲入,相應的心所法如貪欲、吝嗇,統統會一個個冒出來,也就是把我們困在生死裡的因,會不斷加強。因此對修學佛法來講,財富太多,是一種障礙。它阻礙我們把心放在佛法上,不能很清淨地修持。如果沒有很多財富,才能夠好好培養佛法的基礎。


 


有句諺語說:「喝醉酒的人一直想喝酒」。同樣地,富有的人一心想怎樣能更發財,甚至貪求貧窮的人家所擁有的東西。所以財富對此種人而言,變成了不斷貪著更多財富的基礎。當然也有例外的,有人懂得善用財富,把它用在做善事、供養十方,假定只是不斷想累積財產,並不拿來布施或做善事,這種人所擁有的財富,就等於他來世生到餓鬼道的因的寶藏──因。


 


因為他為了累積財富,不斷造惡業,使其他眾生受苦,結果他帶到來世去的是這種惡業,費心累積的財富卻留給別人享用。對菩薩道的行者而言,財富不多,反而是他學佛的寶藏。


 


菩薩道行者少欲知足,就有辦法把心放在佛法上。各位不要誤會,不是修學佛法,就必須當乞丐。重點是,我們不是不斷貪著更多,而是不管獲得或損失,心都不受影響。


 


獲得時,不會高興,且懂得怎麼善巧利用;有損失時,也不會感到難過,反而把它當做可能獲得更多的基礎。


 


通常遇到某人說我們的壞話或罵我們時,我們就會感到很不是滋味、忿怒;相反的,人家講幾句好話,就很興奮。實際上,聽到讚美,只會讓我們感到驕傲、自大,進一步增長煩惱,妨礙我們好好修學佛法。所以受人稱讚,我們沒有理由很高興;被人指出錯誤或被講得一文不值時,我們應該非常高興。藉著人家批評,一方面注意自己有那些缺點或不正當的行為,他方面,過去世口業的過失會淨除,以免來世投生惡道。


 


換句話說,批評我們的人是非常慈愛的。他就像善知識、像師父一樣,把我們帶離惡趣。因此應該照顧我們的心,認識清楚,如果受到讚美,不值得高興;別人批評就是找到自己的安樂。


朋友和敵人也一樣。世俗的想法是看到自己的親朋好友,就覺得很親切、高興,碰到所謂的敵人,就分外厭惡。然而當我們深入思考,就發現對親朋好友的執著,只是進一步貪著的基礎,猶如把人捆在生死裡的繩索一樣。


 


要成佛則必須要有敵人。當阿底峽尊者到西藏時,有個隨行的侍者,脾氣非常不好,連細微的小事,都可以生很大的氣。尊者的弟子覺得很奇怪:「師父怎麼會有這樣的侍者?」


阿底峽回答:「他是我修習忍辱的一個對象。」


 


寂天菩薩在《入菩薩行論》裡也提到,敵人比上師還珍貴。因為忍辱的無量利益,不能依止上師或三寶而生起,要依止敵人才行,從這點來看,敵人比上師還珍貴。何以忍辱那麼重要?因為惡業中沒有一種比瞋恨心的力量還大。


 


瞋心的果報是要墮落到熱惱地獄。如果熱地獄的苦會讓自己受不了,就可以了解,碰到傷害或不如意的事,不要用瞋恨心去回應,應該修忍辱。


 


因此不管我們跟什麼人生活在一起,或在那個團體裡,如果有一個可以生起瞋心的對象,就要好好利用機會來轉化我們的念頭,修習忍辱。尤其是利用他來修我們的心。培養善心對自己無量來世而言,是非常有價值有意義的。它不只是安樂的基楚,也是取得成就佛果的重要因素。


至於有人學武術、拳擊,為賺錢或出名跟別人拚,而忍受皮肉之痛。因動機不清淨,跟我們談的忍辱不同。


 


一般世俗的看法,若一切都很順利,就高興慶賀;若碰到苦就覺得受不了。對菩薩道的行者來講,遇順利舒適時,不值得高興,因為他了解,如果不把它用在成就佛果的善業上,那只是在耗掉過去世所累積的善業;而苦的狀況讓他覺得值得歡樂。因為他們平時發願要代替一切眾生受苦,因此一旦經歷苦境,便是滿了他的願。這是菩薩的修行。


 


我們雖不應刻意追求舒適安樂,但經歷舒適安樂時,應把它當成遍滿虛空的海洋,然後供養出去。遭逢苦難時,就想成是還惡業的一種方便,不像真的長期墮入惡道那麼痛苦。很多患絕症的人,在那種情況之下,會想到佛法想到三寶等皈依處,想要布施供養等,可見苦反而能促使我們的心生起善的念頭。


 


也許有人覺得自己修得很好,經常布施卻不斷遭到障礙,再看別人既不學佛也不布施,反而一切都很順利。這種思惟是對因果不了解,屬於邪見。


 


修學佛法的人,平時看起來好像受的苦比較多,事實上他把惡業都淨除了,剩下的只是善業。而那些常常造惡業的,雖然好像一切都很順利,沒什麼障礙,但是,一旦善業用盡,他有的只是一大堆惡業,往生時便直奔惡趣。


 


能夠修心,懂得用這些善巧方便來轉化一切逆緣和困境,這樣我們在佛法上的心,便會不斷地進展,並獲得很的利益,可以說,我們已經入了安樂城。


 


假定安樂來時,不去貪著;痛苦時也懂得如何轉化它,這樣我們已經活在安樂城。總之這個法門的要點是,當經歷很順利的情況時,就應該思惟:這全是一切有情的恩惠,是來自三寶的加持;經歷到痛苦時,應該思惟:這是在消除過去世的惡業,應覺得歡喜。以上是簡單地說明,如何把逆緣轉化成佛道。


 


 


 


 


 發表人:妙羽(yeu7746)   2008/06/18 19:08:48 


 


 


阿彌陀佛,受教了


 


 


 發表人:佛光普照(168168000)   2008/08/09 16:38:31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南无阿弥陀佛


 


 


 


 


 


 


 


 


 


(以上文章是<牟尼佛法流通網><佛法心得討論版>的內容,該文章內容概屬主題發表人各自


的見解,並不代表本人或本網站之立場或見解,本人或本網站也不保證其內容的正確與否!


佛法心得討論版  版主  釋大寬  合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