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7日 星期六

佛教的精神與特色-第一章-我寫本書的動機

 


佛教的精神與特色-第一章-我寫本書的動機


 


林世敏居士著


 


自序


 


佛說法四十九年,留下許多的教理。二千五百多年來,世界各地的高僧大德、殫精竭慮、苦研精究;莫不深深地佩服釋迦牟尼的博學多聞,論理的精闢,思想的嚴密,以及救世的仁心。


 


隨著科學的日新月異,這些佛理不但沒有同科學相衝突,反而與科學一再地印證,證明它的永恒性與真實性。


 


人類從野蠻進化到文明,幾千年來不知道產生了多少宗教,也不知道有多少宗教在時間的浪濤裡消失隱沒。而佛教——一種現今流傳最久,教化最廣的宗教,它所以能歷久常新,一直屹立不移,靠的不是威勢強權,也不是愚民神話,而是一種道道地地、客觀如實,且可以加以修行證得的偉大教理。


 


然而近半世紀以來,佛教隨著世衰道微,加上本身的不圖振作,像一顆璀燦耀目的珍珠,逐漸被塵垢玷染,終於失去了昔日的光彩;人們把一切不必要的誤會與曲解,附加到佛教的身上,致使一個偉大美好的宗教,喪失了它原有的尊嚴與威信。


 


我從小生長於佛教家庭,耳濡目染,受佛教影響甚深。進了大學之後,發奮研究佛學,佛理的博大精深,令我耳目一新,欣喜不勝;佛理的圓融透剔,使我潛移默化,受益匪淺。


 


我常常踏著月色,步上萬壽山頭。俯視芸芸眾生,熙熙攘攘,都為爭逐名利而蒼老。而今日佛法衰微,舉世滔滔,莫知所止,二千五百年前有釋迦牟尼高舉智慧火炬,指示迷津,照朗宇宙萬有;難道三千年後就沒有上智大賢,敲響暮鼓晨鐘,以喚起苦海眾生夢?想到這裡,每每悲從中來,淚洒荒山。


 


這本書是我為這一代純潔、善良、具有光明前程的青年朋友們寫的,我深切地盼望他們能從本書或多或少得到正確的啟發,來日能為宣揚佛法而效力獻身。


 


一九七一、五、廿五  寫於高雄   


 


 


 


 


 


第一章  我寫本書的動機


 


「為什麼你想寫這一本書呢?」當然這個問題,只有我自己能夠回答得清楚,


 


我確信我寫作的動機,絕不是為了出名或賺錢,因為這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工作,既賺不到錢,也出不了名。


 


以下我所敘述的,就是我寫本書的動機,我把它歸納為三點來說明:


 


 


第一  我確信佛法為救治今日社會所必需


 


今日社會,無論中外,都遭受到一股物慾洪流的沖擊,人在高度科學發明與物質享受中迷失了自己,家庭倫理、道德觀念根本地被動搖了,於是國際間有毀滅人類的核子武器大競賽;有似厲鬼、如野獸的披頭、嬉皮;有貪官污吏;有姦殺槍奪。人人爭名奪利,個個昏頭脹腦,人們不知道自己在何處,不知道自己在做些什麼,表面上豪飲狂歡,內心卻空虛苦悶。


 


於是夜闌人靜的時候;理智稍為清醒的時候,有些人會懷疑地自問:「人生是為何而來?生命的價值是什麼?生活的目的又在那裡呢?」


 


更有些人會對社會秩序的癱瘓,道德的破產,人性的墮落而感到憂心如焚。人類如果不找出自救之道,便只有自我毀滅一途。


 


而自救之道,在什麼地方呢?「解鈴還是繫鈴人。」在人類自己本身呀!


 


只有透過人類理性的覺醒,才能夠重整道德,重建秩序,人類的未來才有幸福的曙光。


 


我確信二千五百年前釋迦牟尼的遺教,對於今日的世道人心,正有補偏救弊,對症下藥之效。


 


佛法的廣大無邊,平等圓融,通上徹下是最有用的。它提出的藥方是:人人要平心靜慮,快樂不在外界,幸福在自我心中,唯有透過靜思熟慮,少欲知足,捨己為人,自己才能快樂,一切苦惱才會熄滅。


 


不是嗎?先要風平浪靜,水波方才不興;水波不起,就明澄如鏡,能夠映照山光樹影,看清自己的「本來面目」。如此才能從迷失中找回了自己。


 


哈!青山本不老,為雪白頭;


綠水原無憂,因風皺面。


 


人本來就是自由自在,無憂無愁的,那來的煩惱?那來的苦悶呢?啊!為的是「雪」,為的是「風」呀!


 


然而;雪融而無痕,雪在那兒?風吹而無影,風在何處?人卻偏偏作繭自縛,自尋煩惱,是可笑呢?還是可悲?


 


 


第二  佛教可以指導這一代青年努力的方向


 


無論是太保、阿飛,還是嬉皮、披頭,他們都是心理的缺陷者,不是自大就是自卑,或兼而有之,他們風馳電掣地騎著飛車鬧街,為的是引起別人的注目,只因為他們的內心徬徨;他們吞服迷幻藥,猛抽大麻煙,為的是逃避現實的困擾,只因為他們的內心苦悶;而生長在這個時代的青年們,如果沒有正確的人生觀,沒有正確的奮鬥方向,誰能不憤世嫉俗?誰能不消極悲觀呢?


 


而佛教,佛教就是要人先坐下來,先靜下來省察自己、認識自己、磨鍊自己,只有省察自己,才能明白自己的狂妄、囂張、幼稚和無知;也惟有認識自己,才不會盲目地自大和自卑;更先要磨鍊自己,才能有堅強的意志,聰明的智慧,充沛的勇氣去面對一切困難,披荊斬棘,完成偉大的事業和人格。


 


佛教的道理浩瀚而無垠、精深而博大,可以滿足各類青年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包括思想純正、品學兼優的好青年在內)。


 


佛教的宇宙觀,廣大而壯闊,可以擴展青年的胸襟,激發青年海闊天空的豪情,探討大自然奧秘的雄心。


 


佛教的人生觀,民胞而物與,積極而奮發,可以鼓舞青年服務的熱忱,救世的悲心。


 


佛教的終極理想,就是使人人獲得真正的快樂和幸福,真正的自由和平等,真正的淨化和解脫,那時人不再飽受憂患的煎熬,不再是誰的奴僕,不再是誰的羔羊;而是自己的主人、自己的主宰。每一個人未來的前途操縱在自己的手中;(這才是最妥當保險的,仰人鼻息,總是痛苦的。)而幸福和快樂全是人自己努力獲得的。(這才顯出它的難能和可貴,才顯出人性的莊嚴和神聖。)


 


青年總是模仿心強,可塑性高,佛教沒有權威和權柄可以刺激青年的自大狂和統治慾。佛教沒有階級的對立,佛和眾生一律平等,分不出誰是主、誰是僕,誰是羔羊、誰是牧人。


 


看哪!滾滾江水,波濤壯闊,分不清那兒是波,何處是水,水就是波,波就是水呀!眾生是未來佛,佛是過去的眾生呀!(意即:佛是已經覺悟的眾生。)


 


這啟示青年:人類雖有階級、膚色、語言、風俗、信仰的不同,但在人格上和佛性上——一種未來可以成佛的潛能,基本上是平等的。就像一顆被保存在寶盒內,玲瓏透剔,晶瑩光潔的鑽石;和另一顆暫被污泥染垢,黯淡無光彩的鑽石,它們的價值不是相同的嗎?


 


波和水不可分,佛與眾生不可分;波水是一體,佛眾生是一家,啊!人類原是休戚與共,苦樂同當的,人不能捨棄同類而自我享樂(波不能離水而自生),因此要抱著服務心、同情心、平等心,以自己的聰明才力為人群造福。


 


青年的努力途徑就是這一條「自利利他」、「人我互惠」的康莊大道;青年奮鬥的方向就是這一個「先憂後樂」、「世界大同」的理想目標。


 


這就是佛教的啟示!釋迦的教導!


 


 


第三  為有心研究佛學的朋友略盡綿薄心力


 


我在教育界服務,雖然還不到三年,但發覺對佛教具有研究興趣的同學,為數不少。課餘飯後,三三兩兩,在綠蔭樹下,在滿園花開的校庭,他們會熱心地圍著我,追問看有關佛教的問題。


 


佛教講布施,在一切布施中,又以「法布施」功德最大(即以道理來啟發、教導別人)。雖然自己所知不多,所學不豐,但自幼生長佛教家庭,耳濡目染;在大學四年中,亦曾立志鑽研。佛法如蜜,中邊皆甜;不嚐則已,一嚐驚奇,令人愛不忍釋。


 


我雖然不是一位「傳教士」,但我認為有拿佛教道理來說給不懂佛法的人聽的責任,讓他們多少能了解佛教的教義,啟發他們善良純潔的心性,能為他們自己努力奮發,力爭上游;又能為廣大人群服務獻身。我想這是一件有意義的,同時也是我所樂意做的一件事。


 


而在學校服務,為人師表,更要視學生如子弟,固然要將混雜廣博的知識,去蕪存菁,分析整理,盡心盡力地教授給學生;但教育的目的,並不僅僅在於知識的傳授,最重要的還是在「傳道」、「解惑」:用做人處世的道理教導他們,解答他們對於人生問題的疑惑,期能振聾發瞶,增德益智,使同學們不但具有豐富的學識,同時更具有優良的品行、正確的人生觀,能貢獻所學造福社會。


 


然而平日同學對佛教的問難,雖然儘量地滿足其求知慾,但總是點點滴滴,缺乏系統的介紹,不能使他們有通盤的瞭解,這是美中不足的地方。


 


本書的出版,就是要把佛學作淺近的說明與介紹,希望同學們能對佛教有正確而明晰的認識,進而以佛的訓誨敦品勵學,做個活活潑潑的好學生,將來做個堂堂正正的好國民。


 


 


 


 


 


 


(身為一個佛弟子必須了解、必讀的書籍資料:


http://tw.myblog.yahoo.com/dakuan00/archive?l=f&id=27


修學佛法要解行並進,行門貴在一門深入,解門則要廣學多聞,依聞、思、修三慧去了解佛法,這樣子才能建立對佛法的正知正見,也才能開發我們清淨佛性中本來具有的智慧。只不過,與佛法相關的經典書籍真是浩瀚如大海,常常讓初機剛入門的佛子們望洋興嘆,不知從何下手才好?因此,我就根據多年來學佛修行、閱讀佛經典籍的心得,整理搜集一些適合初機學佛者閱讀的佛學資料,讓剛入門的佛子們在解門方面能有次第、有系統的學習。學習佛法就像建造一個金字塔一般,如果金字塔的底部基礎打得不好,只想建造最高的金字塔頂端,這不但是癡心妄想,而且是相當的危險,修行佛法沒有正知見等於是盲修瞎鍊,很容易落入外道邪魔而不自知。佛弟子們學佛修行一定要小心謹慎,佛教一般修證之次第為《教理行果》:依教悟理,觀理起行,行成證果。 也可以說是《信解行證》:信樂佛法,了解佛法,身體力行,證悟得果。可見解門與行門猶如鳥的雙翼,缺一不可呀     釋大寬 比丘 謹識)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