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8日 星期日

佛教的精神與特色-第二章-佛教的特色(上)

 


佛教的精神與特色-第二章-佛教的特色(上)


 


 


 


第二章  佛教的特色


 


如果我們拿佛教和世界上現存的其他宗教相比較,很明顯的可以發現佛教和它們之間,有著諸多的不同,為了解釋的方便,我把它歸納為十點來說明,也就是說佛教最少具有以下十個特色:


 


 


第一  佛是人而不是神


 


遍看全世界各個宗教,除了佛教之外,沒有一個宗教的教主不是以超人的「神」格自居的。這個神能夠呼風喚雨,點石成金;祂主宰著人類的吉凶禍福,牠操縱著萬物的生死榮辱。人類只有匍匐在祂的面前,讚美與謳歌,把一切成就榮耀歸於萬能的神,信仰祂的才能上天堂,反對祂的只有墮入地獄,絕無抗辯申訴的餘地。


 


而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他來到人間的第一句話就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裡要請讀者們注意的是:「唯我獨尊」的「我」字,並不是單指的釋迦牟尼本身,而是指的全體人類的每一個人。


 


這句話的正確解釋應該是:人在宇宙中是頂天立地的,每一個人都是自己的主宰,決定著自己的命運,而不必聽命於任何人或任何超乎人的神。


 


釋迦牟尼將他的覺悟、成就、及造詣,完全歸功於人自己的努力與才智。


 


釋迦牟尼認為一個人的吉凶禍福、成敗榮辱,決定在自己的行為善惡與努力與否。沒有一個人可以提拔我上天堂,也沒有一個人可以把我推入地獄。讚美與謳歌不能離苦得樂,只有腳踏實地去修心養性,才能使自己的人格淨化昇華,使自己享受到心安理得的快樂。


 


釋迦牟尼也不能像變法似地點石成金.他主張「人要怎麼收穫,就先要怎麼栽。」他不能使一棵蓮霧樹長出蘋果來,你若想要收穫蘋果,就先要播下蘋果的種子。釋迦牟尼只不過是告訴你如何栽培,以便來日有豐碩的收穫,但栽培的工作還是要你自己動手。


 


梁啟超先生在「學問的趣味」一文中,不是也做過這樣的比喻嗎?他說冬天晒太陽的滋味舒服透了,但「太陽雖好,總要諸君親自去晒,旁人卻替你晒不來。」


 


釋迦牟尼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次),無非是為我們指出一條「成佛之道」——自己創造最徹底圓滿的智慧與人格。但這一條路卻是要自己憑著毅力、智慧、恒心去走完它的。所以佛說:「工作須你們自己去做,因為我只教你們該走的路。」


 


成佛沒有捷徑,修行是點滴功夫,「不經一番寒澈骨,焉得梅花撲鼻香?」


 


 


第二  佛是真平等者


 


我說佛是真平等者,並不是信口胡說的,我們先就當時印度社會背景來觀察:


 


誰都知道釋迦牟尼時代的印度,社會分成婆羅門、貴族、平民、奴隸等四大階級,而貴為太子的釋迦牟尼眼見社會階級的不合理,毅然樹起平等的旗幟,主張廢除階級對立,倡言眾生平等。


 


請諸君好好地想一想,歷史上所有的革命,都是卑賤低下的階級要求「提高」和顯貴高上的階級平等,絕對沒有像釋迦牟尼一樣,自己願意「降低」他的太子身份與平民、奴隸平等的。由於他這種大公無私,無所為而為的作風,所以我說他是真平等者。


 


同時佛教又主張「無緣大慈」與「同體大悲」,又把平等的意義推上更進一步的境地。


 


我想「無緣大慈」與「同體大悲」的意思,一定還有些同學們不太清楚,這兒我應該簡單地敘述一下:


 


(一)無緣大慈:佛教主張不但對跟自己有關係的人要慈愛,如自己的父母、親戚、朋友等;同時對跟自己沒有親戚、朋友關係的人也要慈愛,如跟我從不交往或素不相識的人,也一樣地關懷愛護。


 


「無緣大慈」用儒家的話來說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就是禮運大同篇所說的「不獨親其親,子其子。」的意思。


 


(二)同體大悲:同體大悲就是一種人饑己饑、人溺己溺的精神,把宇宙間一切眾生看成人我一體,休戚與共、骨肉相連。


 


儒家所說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又說:「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正可表現「同體大悲」的胸襟。而地藏王菩薩「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悲願深心,更是同體大悲的極致。


 


最後我要加以說明的,也就是最能表現佛教「真平等」精神者,就是佛教把平等的觀念,不局限於萬物之靈的人,佛教反對除人類以外的一切動物都是被創造來給人飽享口腹的論調。一切動物臨死的悲鳴哀號,真是慘不忍睹,慟不忍聞,連孟子都要慨言:「聞其聲不忍食其肉。」


 


佛教更進一步地肯定這些被我們自詡為萬物之靈的人類所濫捕亂殺的動物,無不具有佛性——一種來日可以成佛的潛能,縱使人與其他動物之間,在形體上、智慧上有所不同,但在求生存的權利上,在佛性上卻是平等的。(就像一個窮凶極惡或是愚蠢無知的人,他亦具有「人性」一樣,我們要以「人道」來對待他,用「人道」來教育他、感化他。)


 


古人說:「天有好生之德。」又說:「萬物與我並生。」都是一種視萬物為一體的平等思想。只不過是沒有佛教說的如此透徹罷了。


 


 


第三  佛不是生而知之者


 


釋迦牟尼是一個平平凡凡的人,他姓喬答摩,名叫悉達多,西元前六世紀生於北印度,亦即今天毗鄰尼泊爾南方國境,卡德曼多約二百公里處倫明麗的地方。


 


他在廿九歲那年捨棄了即將可以繼承的王位,出家學道,尋求解脫人生苦惱的方法。六年後,也就是卅五歲的時候,釋迦牟尼在尼連禪河旁的菩提樹下證得了正覺,正確而透徹地覺悟了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


 


從此人們才稱釋迦牟尼為佛陀,或簡稱做佛。意即:真理的覺醒;或簡稱做:覺者。


 


我簡介佛陀修行的經過,主要的目的,是要告訴各位,釋迦牟尼同我們一樣都是平凡的人,他能夠藉修行而悟道,所有千千萬萬的人類也都可以群起仿效,依照他所垂示的教法修行而證果。


 


釋迦牟尼——他祗是人類無數的先知先覺之一,而我們是後知後覺者。佛與我們的不同,不是在人格上、地位上的不同,只是在一個「覺」字的不同罷了。即韓愈說的:「聞道有先後。」


 


 


第四  佛教不承認有頑劣不可教化的人


 


依照其他宗教的說法,他們的教主或萬能的主,在百般威迫利誘之後,或苦口婆心、諄諄教誨之餘,如果仍然不知幡然覺悟,投靠到神的旗幟下,懺悔、承認自己是個迷途的罪人,可憐的羔羊的話,那麼一旦最後的審判到來,一律打入十八層地獄,永不超生。


 


古人說:「浪子回頭金不換。」世上做人父母的,永遠敞開著大門,盼望著浪子能夠回頭,儘管他們的子女是個罪惡滿貫的強盜。從來沒有一對父母,希望或忍心自己的孩子永遠在暗無天日、水深火熱的地獄中受苦的。


 


佛教承認人性是善良的,只要放下屠刀,立地就可以成佛。佛更認為真正的「犯人」不是罪惡,而是無知,一切罪惡都是由於無知(佛教叫「無明」)所引生出來的。因此苦口婆心地、日夜不停地開導、啟發眾生,就變成了佛的責任了。佛關懷眾生,「如母憶子」,不但不忍心眾生身受地獄之苦,而且廣發「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的誓願。(菩提是「覺悟」或「正道」的意思,證菩提就是得道或成佛之意。)


 


這是何等慈心!何等悲願!這才是真博愛!這才是真憐愍呀!


 


 


第五  佛不是獨一無二的  人人皆可成佛


 


在前面第三點裡,已經提到過佛與眾生,只是在於覺悟時間的先後而已。韓愈說:「聞道有先後。」正可拿來做輔助說明。


 


「佛」只是對一個覺悟者的通稱而已。就像我們稱能夠「傳道、授業、解惑」的人為「教師」一樣,教師不只一位,人人可以做教師,處處可以有教師。同樣的道理,佛不是單指釋迦牟尼一個人,人人可以成佛,處處可以有佛,不只這個世界有佛,宇宙中無數個星球上都可以有佛。(當然也有眾生。)


 


這一點也是佛教同他教根本不同的地方,其他的宗教只能承認他們「獨一無二」的神,而盡力地攻訐、否定他教的神為「假神」。


 


同時在他們的教義下,人類無論如何地努力奮鬥,永遠不能與神並駕齊驅,同處於平等的境地(永遠是主僕關係)。因為神是造物者,而人只不過是神所造的「物」之一而已。


 


 


3 則留言:

  1. 佛教的精神與特色-第二章-佛教的特色(上) ...《詳全文》

    回覆刪除
  2. 佛教的精神與特色 ...《詳全文》

    回覆刪除
  3. 縱橫五千年:為中華民族第一本《寺廟神佛靈源道脈沿革各門姓氏九聖賢﹝七部落始祖﹞及北京都城隍九龍神衹奉祀傳承》寶典《首創揭開》道家嬴部落始祖老子﹝道德天尊﹞騎西藏犛牛徙入印度傳播山西顯教古梵文日月菩薩道﹝使梵文在印度落地生根成而後分支猶太教釋教﹞及中國山西古梵文失傳之真相﹝解開世界宗教迷失之結﹞。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