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20日 星期五

淨慧法師:信佛究竟信什麼

表主題: 淨慧法師:信佛究竟信什麼  


 


 


主題發表人:佛緣(168168000)   2008/08/15 23:23:32 


 


 


一、以三寶為正信的核心


 


我們信仰佛教,信仰的核心就是佛、法、僧三寶。我們平常一般講信佛,就包括信法,信僧。


 


(一)信佛


 


信佛,既包括信仰本師釋迦牟尼佛,更應該包括信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信我們自己人人本具的真如佛性。只有這樣來信佛,我們信佛的這個信念才能夠真正堅定不移。信仰釋迦牟尼佛,是我們信佛的根本。因為沒有現在的釋迦牟尼佛這一期的教化,我們根本不可能知道有佛、有法、有僧,根本不可能知道要來信佛,要來求解脫。所以,應以信本師釋迦牟尼佛做為我們信佛的根本,做為我們修行的本尊。


 


釋迦牟尼佛為我們創立了兩大法門,一是彌陀淨土,一是藥師淨土。沒有釋迦牟尼佛的宣說,我們也不可能知道有阿彌陀佛,更不可能知道那裏有個殊勝的極樂世界。我們眾生通過憶佛、念佛,將來就能夠往生到極樂世界,親見阿彌陀佛,所以我們要信阿彌陀佛。


 


我們學藥師法門的,還有藥師琉璃光如來,是東方世界的佛。根據藥師佛的十二大願,願願都是要解除眾生的苦惱,莊嚴我們這個世界,把我們這個世界建設成像藥師佛所教化的世界一樣。


 


我們要想求得身心淨化,身體健康,少病少惱,就要修藥師法門。通過修福修慧、淨化心靈,我們在現身當世之中,就能得到一個平安幸福、光明灑脫及自利利他的人生。我們修藥師法門,同樣可以回嚮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在修藥師法門的同時也可以修彌陀淨土,把我們所修的一切功德、福慧資糧,都回向到臨命終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所以,一方面是要我們心心念念憶佛、念佛,另外一方面也要我們積聚福德智慧資糧。


 


 


(二)信法


 


信法,比信佛在某種意義上講更加重要。因為,諸佛世尊從法化生,沒有法就沒有佛,也就沒有僧。當然,如果沒有佛的親證,沒有佛的宣說,法雖然存在,但卻沒有人能宣說出來。法是永恆的,法是真理,法是規律,法是我們能夠親證的一種客觀存在。法表現在本體方面,它是我們親證的一種境界;表現為語言文字,那就是經典,一切的經典表現為思維方式,那就是一種思想體系,這些都是法的內容。具體到我們現在所信的法,有四諦法、十二因緣法,有四攝法、六度法,乃至廣說有無量無邊的法門。這些法門既包括親證的境界,也包括修行的方法。修行的方法和親證的境界是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的,因為只有路走對了,途中的一切境界,你才能夠得到實證。


 


信法,我們首先就要珍視法,尊重法,使記載著法的經典不散失,不被遺忘;使法的傳播不斷層,不後繼無人。


 


為什麼法這麼重要呢?因為我們信佛也好,信僧也好,終歸都要依法而證解脫。佛是親證法的導師,僧是依法修行的善友,或者說是弘揚佛法的善知識,所以法是中心。在過去是講佛法,很少講佛學,也很少講佛教,現在時代不斷發展,和其他的宗教並列而稱,所以才有佛教這個辭彙。


 


(三)信僧


 


,從嚴格的意義上來講,是指十方賢聖僧。指證得了果位的僧人,指四果阿羅漢,即賢僧聖僧、菩薩僧。雖然我們知道信仰僧的標準很嚴、很高,但在末法時期,這樣的賢僧聖僧可以說是越來越少。儘管目前多數都是凡夫僧,但只要持戒清淨,我們就可以皈依。所以,我們皈依三寶,也要皈依清淨福田僧。沒有清淨福田僧主持、弘揚佛法,我們同樣不可能來親近三寶,修學佛法,發出離心。


 


我們信佛要有正信。正信的第一個要點,就是以三寶為正信的核心。我們信佛,就是三寶弟子。佛、法、僧加在一起是三寶。因為佛、法、僧這三者,都是世間非常稀有難得的無上之寶。得到了這個無上之寶,就能夠解除我們身心種種的痛苦和煩惱,就能夠解除我們生命深處的貧困,從而使我們的生命真正富足起來。這種生命的富足,比起錢財的富有更為重要。因為錢財的富有是有形的,它總是有限量的,暫時得到了,很快又會失去。而佛、法、僧這種能使我們生命富足起來的法寶,一旦我們得到了以後,是永遠不會失去的。它對我們未來生命的利益是恒久的,是世間任何有形的珍寶都無法相比的,所以是寶。


 


佛、法、僧三寶,就是以佛為師,佛是我們的導師;以法為藥,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煩惱、無明等等病,所以我們要吃藥,吃法藥;以僧為友,清淨福田僧是我們的朋友、我們的道友、我們的善友,是我們的善知識,所以要以僧為友。我們信佛的人,都要受皈依,拜師父。然而,我們不僅僅只是皈依了一個他師父,把他做為唯一的皈依處,而是要皈依十方的清淨福田僧。


 


 


二、以因果為正信的準繩


 


第二個方面,我們要信因果,以因果為正信的準繩。我們的信仰是不是正確,是不是堅定,是正信還是迷信,是正信還是邪信,是正見還是邪見,就是以信不信因果為準繩。


 


不管是佛法還是世法,處處都體現因果的規律、因果的原則、因果的道理。世間的因果,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大家很容易理解。但佛教的因果,是在世間一切因果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三世因果。三世就是以現在為主,回憶過去的歷史,就是過去世;展望未來的歷史,就是未來世,就是來世。三世,既在我們一念當中,也在一期生命的當中,更在生命生生不息的全過程當中。


 


如果我們以現在為基點,回憶我們過去的事,把它當作過去世,我們對我們前生的前生,再前生再前生,就很容易理解。如果我們把未來世當作明天、後天、大後天來看,我們對來世、再來世也就很容易理解。因為我們凡夫總是把我們的一期生命同前生後世孤立起來,認為我們生命的產生、生命的出現是偶然現象,是沒有前生後世的因果聯繫。這不對,因為任何東西的產生,都有前因後果。一粒豆子種下去,它會發芽、生根,最後開花結果,然後,這個豆子再無限地往後傳。你說它的基因是什麼時候開始的?也就是說生命最初的能量是從哪里產生的呢?可以追溯到無始無終的過去,但卻找不到開始的時候。我們展望它無盡無盡的未來,也找不到它結束的那一天。


 


看看我們生命的生、老、病、死每一種演變,是否能與整個的生命現象截然分開?是否有一個絕對的開始或斷然的結束呢?從一期生命的生死現象來看,好像是有一個截然分開的界限。實際上,生命的開始不是刹那間就生,生命的結束也不是刹那間就死。生命整個的過程,不過是一個生生滅滅代謝不已的過程,沒有一個絕對的生,也沒有一個絕對的死。而從無始的生命長河來看,一期生命不過是生命長河中的一個水泡而已。生,固然是生命的一種形式;死,不過是生命的另一種形式、另一期生命的開始而已。


 


每一期生命的生死,每一眾生的生死,做為生命的一種生滅現象,沒有任何形式上的不同,都逃不脫有生必有死這一必然的因果律。但每一期生命的形式,每一眾生的生命形式,卻是各不相同,乃至差異懸殊。是什麼因素造成這樣的差異呢?就是因果業力的作用。因果業力,這是生命運轉的一個最基本的牽引力量。


 


一個人的命運,不是由佛、菩薩規定的,更不是由天神來規定的,而是由我們自己的業力規定的,我們自己完全能夠掌握自己的命運。怎麼樣掌握呢?就看我們如何來種因,就在於我們如何把握自己當下的一念心。要把握我們的命運,開拓我們的未來,不要去管前因,總為過去的錯誤而懊惱,也不要去計較後果,患得患失。只要能照看好我們當下的一念心,只要能把握好我們當下的所做所為。當下因種好了,結果自然會好。所以說決定命運者在自己。很多人對這個道理信得不真,以為我們的命運可以操縱在上天的手中,或者是我們的命運由佛、菩薩來安排。不是這樣!我們的命運歸根結底是我們自己安排的。那麼,怎樣才能明白這個道理呢?那就要靠我們的智慧,就是般若。般若是我們在修行中判斷一切是非、善惡的眼目。


 


 


三、以般若為正信的眼目


 


第三個方面,以般若為正信的眼目。修行可分為三部分,所謂持戒、修定、證慧。戒是什麼呢?戒好像是我們的兩條腿、兩隻腳一樣,我們要從煩惱的此岸、生死的此岸,一步一步地走向涅槃的彼岸、走向解脫的彼岸,那就要靠持戒。沒有戒律,沒有道德的約束,不遵守道德準則,要想解脫,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一個沒有道德的人,能是一個高尚的人嗎?能夠得到眾生的信賴嗎?能夠成就世出世間的大事業嗎?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道德的準則是什麼呢?就是戒。佛教根據不同層次的信仰,不同層次的人群,規定有不同層次的應該遵守的戒條,有了戒才能夠修定,有了定才能夠把持得住。所以說戒是足,就像我們的兩隻腳,能夠從此岸邁到彼岸。如果我們是一個行為非常放蕩不檢點的人,你說能夠坐在那裏入定,能夠修四禪八定嗎?根本不可能。所以,戒是足,定是身。定是我們的身軀,那就意味著我們的戒足是和定身聯繫在一起的。有了身軀,有了兩足,我們究竟走向何方呢?那就需要有智慧做為眼目。智慧在佛經上一般都叫般若。有了智慧,我們才能夠有抉擇是非、善惡的能力,才能夠有達到彼岸的明確方向。


 


 


四、以解脫為正信的歸宿


 


正信的第四點,就是要求解脫。我們修行學佛的最終目的,就是要求得自我的淨化,自我人格的完善。用佛教的術語來講,就是要達到解脫的目的。解脫有種種的路向,有聲聞、菩薩、佛,這是我們修行求解脫的最崇高的目標,是我們每個人時時刻刻嚮往的最究竟的歸宿。


 


解脫什麼呢?解脫煩惱,解脫無明,解脫我們的種種業障。我們不能解脫,就是因為我們有種種的無明、煩惱、業障。有無明就起煩惱,有煩惱就造業,就不能得解脫。我們要通過戒、定、慧的修行來求得解脫。


 


就我們現在修行的方法來講,大部分人是修淨土法門。它是求解脫的一種最殊勝、最方便的法門。修行淨土法門,就是要真正使我們嚮往淨土的這種意念時時刻刻不要間斷,即《阿彌陀經》上所說的“一心不亂”。怎樣才能一心不亂呢?那就需要我們平常在生活中,在工作中,在待人處世的分分秒秒當中,不忘憶佛、念佛,只有這樣強化我們的意念,我們才真正能夠得到解脫。假如我們在修行過程中,朝三暮四,不能堅持不斷地強化自己的意念,強化自己的修行,要想得到解脫,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我們不管是年輕的、年老的,不管是男居士還是女居士,都要樹立並堅定起在這一輩子就要得到解脫的信心和信念。是否能夠解脫,也不必等我們臨命終時的那一刻再來驗證,如果那樣,就太遲了。


 


我們平常要達到什麼樣的目標,才有解脫的把握呢?至少在我們醒著的時候,能夠不間斷地憶佛、念佛;在任何險惡的環境之下,能夠自己作得了主。那麼臨命終時,阿彌陀佛來接引才會成為可能。我們提倡生活禪,就是要把修行的範圍擴大到我們生活的一切領域,也就不會使我們的修行僅僅局限於一個禮拜到寺裏來一次,初一、十五到寺裏來一次,早晚在佛、菩薩像前燒三支香,磕三個頭,或者念一段經。當然,這樣做是非常必要、非常重要的,但是夠不夠呢?不夠。這樣做能不能得到解脫呢?我想,如果不能達到一心不亂的境界,要想得到解脫,可能性不大。所以,要想求解脫、求往生極樂,就要在現實生活當中把我們的身心性命安定下來,要這樣下大決心來修行,才不辜負我們得聞佛法這一無上殊勝的因緣。 (淨慧法師)


 


 


 發表人:佛光普照(168168000)   2008/09/15 19:16:16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以上文章是<牟尼佛法流通網><佛法心得討論版>的內容,該文章內容概屬主題發表人各自


的見解,並不代表本人或本網站之立場或見解,本人或本網站也不保證其內容的正確與否!


佛法心得討論版  版主  釋大寬  合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