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13日 星期一

在家信佛有禁忌嗎?--聖嚴法師

 在家信佛有禁忌嗎?--聖嚴法師


幸運草02.gifm023.gif


 


 


 民間通俗的信仰,有很多的禁忌,但那並不是正信的佛教,卻被誤認為是佛教的禁忌。如香爐裏面殘餘的香棒,不可以每天清理,結果弄成髒亂和容易引起燃燒的危險。其實,我們寺院每一尊佛前的每一個香爐,在每天的清晨都必須清理收拾,經常保持像第一次燒過香的香爐一樣清潔。


 


 在家的女信徒,在生理期間,不敢進入寺院禮拜,甚至不敢到佛前上香、誦經、打坐、念佛,其實這是低級鬼神的禁忌。因為鬼神怕見血污,所以,容易見血發嗔。鬼神嗜血食,見血起貪,可是生理的經血,不是鮮血,因此而有被侮辱和作弄的反應;所以,生理期的女性,進入神鬼的宗祠、廟宇、殿堂,可能引起不良的後果。至於佛教 的沙彌尼、比丘尼,以及近住優婆夷,都是生活於寺院,每天與經像、法物為伴的女性修行人,從未由於生理期間,發生所謂沖尅的問題而帶來災難的。


 


 在家供佛,設立佛壇,通常都先請人為佛菩薩聖像開光,同時要選擇日期,勘定方位,這也是屬於民間信仰或民間風俗的一種。以入鄉隨俗的觀點而言,這無可厚非;開光表示慎重,擇定日期和方位,表示祈求吉祥。但是從佛教的觀點而言,諸佛菩薩無處不在,無處不應,一切方位有十方諸佛、十方三寶、護法龍天,當然沒有民間信仰中所 想像的那些問題,只要自己認為是最尊貴的位子,以最虔敬的心情和最適當的時間來為佛像安位就好。


 


 有人認為某些經咒,在家人不可念,或者某一時辰不可以念某些經咒。其實,凡是經咒都要以恭敬心,於清淨處來持誦,最好先洗手、漱口,並在佛前焚香、禮拜;但沒有一定說在家人不可以念什麼經或持什麼咒,除了密宗的特定法門之外。


  


 家裏有人信佛,但也有人信神,是否可將不同的神佛在同案供奉?這應該沒有問題,佛在中間,菩薩供在兩邊,諸神供於菩薩的外側,做為三寶的外護,也讓諸神親近三寶,修學佛法,種成佛因。如果取得家人的同意,在改信佛教之後,可對原有的神像焚香、供養、禱告,然後收藏起來,以免供的偶像太多,形成雜亂。


 


 灰及損壞的經像、法物,有許多人不知道如何處理,甚至於送到寺院。其實,只要選擇清淨的空地和焚化的容器,用火焚化之後,埋入地下即可。若是金屬制品,則收藏起來,過了若干時日,就可做為古董或破舊物處理。


 


 佛前鮮花、水果、食物、茶水等供品,屬於消耗品,必須每日更換;如果尚是可用可食,應該移作他用,或是家人食用,不得拋棄;如果腐爛、敗壞,則做垃圾處理。至於供品的單數或雙數,沒有限制,以對稱的美觀而言是雙數,如限於物力、財力、位置及場地的關係,單數也沒什麼不可。至於品類,質料是以各人的財力可能負擔的範圍為原則,不敷衍也不鋪張。


 


 在家修行的時間,以早上、晚上為宜,身心清淨輕鬆,才能專注、虔誠;如果由於工作性質的原因,當然也可以選定不同的時間。最好臥室不設佛像,床上不要打坐、拜佛、誦經;如果只有一間房子,最好平常將佛像用布遮蓋,禮拜之時,要把床鋪整理整齊、清潔,再揭開佛像;如果除了床鋪沒有任何位置,坐在床上,也可以做為修行場 所。總之,是以恭敬、清淨心來做到肅穆、莊嚴的程度為原則。


 


 皈依三寶之後,對於其他宗教,以及民間信仰的寺廟、道場,不得再受皈依,但仍予以尊敬;若進入教堂、寺廟、神壇,當以鞠躬合掌問訊為禮。不得作為信仰的物件,但還是可以作為友誼的聯繫;在對於佛法未有確實的認識之前,不可以閱讀外道的書刊,否則會造成方向的誤導。


 


6018890fg8fa3fe4f0ea4&690-1.jpg


miyako_line_3.gif


 勤修清淨波羅蜜  恆不忘失菩提心


 滅除障垢無有餘  一切妙行皆成就


  華嚴聖因精舍  釋大寬  比丘 合十 


 地址Address:北市信義區吳興街122號


 電話Tel: 886(國碼)–2(區碼)-23775886


 牟尼佛法流通網  牟尼佛法論壇  藏經閣


 慈悲喜捨小站  摩尼網路世界  普光明殿


 佛網大聯盟  般若小站  IBC國際佛法中心


miyako_line_3.gif



釋大寬法師 發表在 痞客邦 PIXNET 迴響(0)


2010年9月11日 星期六

淨空法師:每天練習臨終一念的功夫

99703380_l.jpg 


 


淨空法師:每天練習臨終一念的功夫


 幸運草02.gif


    這經上講得很清楚,能不能往生最關鍵的就是你捨身的那個時候,你斷氣的那個時候,那時候最後的一念是不是阿彌陀佛?最後一念是阿彌陀佛,心裡最後一個念頭想阿彌陀佛,就往生了。所以四十八願第十八願講,臨終一念十念,必定得生淨土,這就是念佛往生的根據。


 


    為什麼我們天天要念?天天念在練習,跟打仗一樣,天天在練兵,天天在練。什麼時候就作用?臨終最後那時候管用。怕的是臨終最後那一念忘掉,那就麻煩,我們天天念就為臨終一念。臨終一念真有把握的時候,我就不要念了,那就可以了。但是恐怕沒有把握,所以平常天天要養成習慣。特別是晚上睡覺,晚課那是另外的,晚上睡覺躺在床上念佛,睡眠前,就是躺在床上就想到,這就跟死沒有兩樣!所以人這一生死一次,每天晚上睡覺,每天死一次。常常作如是觀,到臨命終時候不害怕,養成這個習慣了,到臨命終時候生死自在,沒有恐懼,自己真做得了主。睡覺的時候一切放下,哪一樣是你的?哪一樣你能帶去?睡著了,人家把你抬走都不知道,這是真的。所以要常常想到,要放下、要隨緣,不要執著,沒有一樣不好,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這些都是平素修養的功夫。


 


文摘恭錄自 淨空法師《無量壽經菁華》講記(第六集) 2009/12/24  華嚴講堂 檔名:02-038-06


  


(轉自學佛網:http://big5.xuefo.net/show1_39546.htm)


 


 


幸運草02.gif


6018890fg8fa3fe4f0ea4&690-1.jpg


miyako_line_3.gif


 勤修清淨波羅蜜  恆不忘失菩提心


 滅除障垢無有餘  一切妙行皆成就


  華嚴聖因精舍  釋大寬  比丘 合十 


 地址Address:北市信義區吳興街122號


 電話Tel: 886(國碼)–2(區碼)-23775886


 牟尼佛法流通網  牟尼佛法論壇  藏經閣


 慈悲喜捨小站  摩尼網路世界  普光明殿


 佛網大聯盟  般若小站  IBC國際佛法中心


miyako_line_3.gif


2010年9月8日 星期三

佛經不可燒化

 


佛經不可燒化


幸運草02.gif


  大乘經典是佛教教育裡最重要的法寶,是眾生的真正善知識。「新者,布施供養,瞻禮讚歎,恭敬合掌。」現代科學技術發達,製作新的經論容易,但一定要印刷得很精美,令人看後生歡喜、生恭敬讚歎之心,故經書不能隨便印。隨便印製,人家看到不歡喜,就是我們的過失,所以經本一定要盡量印得很精美。


幸運草02.gif


  「若遇故者,或毀壞者」。舊書的價值高,因為它傳得很久遠,有歷史的價值。又經歷許多高僧大德讀過,所謂磁場不一樣,有紀念的意義和保存的價值,有很強的攝受力。舊的塔寺規模比較大,不是一般人能獨立修復的。故佛在此地告訴我們,如果有力量一個人發心很好,功德非常殊勝。若自己沒有力量,應勸導大家共同發心,皆是無量功德。至於經典修補後,一定要有妥善的地方保存。古舊的經典修補好後可將其翻印,複印本可廣為流通,原本加以妥善的收藏。或將原版輸入電腦,在電腦上看到原來的版面、字體,更有藝術價值。或另外重新排版放在網路上流通,都是很好的流通方法。


幸運草02.gif


  佛法著重在流通,流通的功德無比殊勝。現今看到許多地方印經,後面有「版權所有,翻印必究」,若是佛家四眾弟子,或者是道場,版權頁上印上這幾個字,一生修行再好,功德做得再多,還不免要墮落。因為障礙佛法的流通比什麼罪都重,做再多的好事也抵不過此罪,多少人的法身慧命都被這幾個字斷掉,故此利害得失,我們要清楚明白。凡能利益社會大眾的,就要布施流通。


幸運草02.gif


  科註云:「若遇毀損破壞者,即當修治補完,經營料理。」此是講大乘經論。「昔賢云,或開閉箱篋,蟲蠹朽爛,或挽脫漏訛,紙墨破裂,自不修理,不肯流傳,未免得罪法寶,有違佛制。」書籍放久了會生蛀蟲,故藏書責任很大,要常去翻書,以免生蛀蟲。經藏是我們的真善知識,佛陀不在世,修行證果所依靠的就是經藏。


幸運草02.gif


  「若不能修治,不可燒化」。有很多人不懂,佛經破了就燒掉,此是有罪過的。自己不能補,就要找人發心修補。如《五百問》云:「戒律不用,流落可燒不?」這是講戒經,沒有人看,無有用處,破舊了,可不可以燒掉?「答:不得。不知有罪,燒,捨墮。」此是不知有罪,燒了,是捨墮。「若知燒有罪,故燒,犯決斷。與方便破僧同。」破僧是破和合僧,罪過很重。「亦如燒父母」,造的罪業很重。如今四眾同修當中,造此罪的有多少人?隨意毀棄經藏,造極重的罪業。當然有許多人不知道會有如此重的罪。此處講得很清楚,不知而造,其罪輕;知道而造作,罪極重。燒父母、破和合僧,是五逆罪,墮阿鼻地獄。不知而犯的,雖沒有這麼重的罪,果報還是在三途。若犯此罪要真正懺悔,懺除罪業,發心修善,發心修補塔寺,修補流通大乘經教,才是真正的懺悔。


 


    


錄自淨空法師講述之《地藏經講記》14-12


http://www.amtb.org.tw/xuebudd/xuebudd.asp?web_choice=12&web_detail=show#2


 


幸運草02.gif


 


 


 6018890fg8fa3fe4f0ea4&690-1.jpg


miyako_line_3.gif


 勤修清淨波羅蜜  恆不忘失菩提心


 滅除障垢無有餘  一切妙行皆成就


  華嚴聖因精舍  釋大寬  比丘 合十


 


 地址Address:北市信義區吳興街122號


 電話Tel: 886(國碼)–2(區碼)-23775886


 牟尼佛法流通網  牟尼佛法論壇  藏經閣


 慈悲喜捨小站  摩尼網路世界  普光明殿


 佛網大聯盟  般若小站  IBC國際佛法中心


miyako_line_3.gif


2010年9月7日 星期二

十二因緣-就是糊塗因、糊塗果

fallen-leaves1-2010-3.jpg 


十二因緣-就是糊塗因、糊塗果


宣公上人開示


 


    《心經》中的「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這是說「十二因緣」的道理。由這十二種的緣作為助緣,幫助人生了死,死了生。這「十二因緣」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


 


    什麼是「無明」?「無明」就是不明白。不明白又是什麼呢?就是俗話所說的糊塗。糊塗就是不懂道理,糊糊塗塗的。因為糊糊塗塗的時候不明白,就做出糊塗的行為,就有妄行了。什麼叫「妄行」呢?「妄行」就是不應該做的而去做。有了妄行,就有一種虛妄的認識,「識」就是一種認識。有了虛妄的認識,就有一種糊塗的「名色」。有糊塗的名色,就有一種糊塗的入;人有六根,所以就有「六入」。有糊塗的入,就有一種糊塗的「觸」。有糊塗的接觸,就想要有一種糊塗的「受」。有了糊塗的享受,就有了糊塗的「愛」。有了糊塗的愛,就有一種糊塗的「取」。有了糊塗的求取,就想有一種糊塗的「有」,有也就是得。有了糊塗的得,就有了「生」。有了來生,就有了「老死」。


 


    這一些個因緣,都是開始於這個「糊塗」。開始是糊塗,所以結果也糊塗;這一生糊糊塗塗的,又有一個來生,來生還是糊塗。十二因緣最初就是個糊塗,所以十二因緣就是個糊塗因緣。糊塗因緣,就是凡夫所不能明白的這種因緣。這十二因緣就是說「我們人怎麼樣受生、怎麼樣死的道理」。


 


    人的欲念,食欲或者色欲,是從什麼地方生出來的呢?都是從「無明」生出來的,「無明」就是糊塗的一個別名。無明生出來了,就想要去做。因為無明,就有男女的性行為。這個性行為就是由糊塗而發生,然後才有這種糊塗的行為,這就是「無明緣行」。有糊塗的行為,然後就生出來一種糊塗的認識、糊塗的分別。這種識也就是中陰身,在男女有性行為的時候,這中陰身離得千里萬里,都看得到這個地方有一線很小、很小的光明,它和這個父母有眷屬因緣的,就看得見這個亮光,就到那兒去投胎,這個識就投胎了;所以說「行緣識」。


 


    「識緣名色」,識投胎了,這就有了「名色」。「名」,就是受想行識四蘊;「色」,就是色蘊。叫受想行識這四蘊,在母腹裏頭只有這麼個名稱,還沒有真實的成就。等到出生,名色具足,就有六入了;這就是「名色緣六入」。「六入」,就是六根對外境生出見性、聞性、嗅性、嚐性、覺性、知性這六種性,這叫六入。由這種六入,這個小孩子就有了一種觸覺,所以說「六入緣觸」。有了觸覺,這個小孩子就有一種領受的感覺,這叫「觸緣受」。「受緣愛」,有了領受,就生出一種愛心來。生出愛心,然後就想要求取,求取這種的所愛,所以「愛緣取」。因為求取,所以就想要佔有、想要得著,這叫「取緣有」。「有緣生」,因為想要得著,所以就又有了來生。「生緣老死」,有了來生,就又有老死。這就是十二因緣的「流轉門」。


 


    如果無明沒有了呢?這行也沒有了。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也沒有了。識滅,名色也滅了,名色滅,六入也滅了。六入滅,觸也滅了。觸滅,受也滅了。受滅,愛也滅了。愛滅,取也滅了。取滅,有也滅了,有滅,生老死都滅了。這是十二因緣的「還滅門」。所以才說「無無明盡本性空」,本性空了,沒有無明。




 


    「十二因緣」這一連串的關係若都沒有了,就好像萬里晴空一樣,又好像水清月現。你若能了悟這十二因緣的法,那時候就好像人喝水一樣,這水是熱的、是冷的,你自己知道。但是如果你自己不去實實在在修行,來參悟、了悟這十二因緣,就光說十二因緣空了、空了、空了,那是沒有用的!


 


 


59-f.jpg 


 


 


amita-1.jpg


 


miyako_line_3.gif


 勤修清淨波羅蜜  恆不忘失菩提心


 滅除障垢無有餘  一切妙行皆成就


  華嚴聖因精舍  釋大寬  比丘 合十


 


 地址Address:北市信義區吳興街122號


 電話Tel: 886(國碼)–2(區碼)-23775886


 牟尼佛法流通網  牟尼佛法論壇  藏經閣


 慈悲喜捨小站  摩尼網路世界  普光明殿


 佛網大聯盟  般若小站  IBC國際佛法中心


miyako_line_3.gif


2010年9月5日 星期日

人間萬事–找到了——文/BY 星雲法師

09-1.jpg 


人間萬事–找到了—文/BY 星雲法師


 


    失落的東西,忽然找到了,多麼的歡喜。「找到了」實在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尤其是找到「東西」之外,如果能夠找到「自己」,更是值得慶喜。人生應該找到自己的什麼呢?例舉如下:



一、找到了自己的缺點:


    人很容易看到別人的不是,卻看不到自己的缺點。有朝一日,自我反省,找到了自己的缺點,例如貪心太重、脾氣太大、語言太多、習慣不好、心地不良等,假如知道自己的缺點而加以改之,這是多麼值得慶賀的事。



二、找到了自己的問題:


    有一些事被人怨怪,被人責備,產生誤會,找不到問題所在。有一天忽然發現問題的徵結,是由於自己的自私、執著、禮貌不夠、度量不寬……;一旦找到問題的原因所在,並且加以改進,必是人生美事。



三、找到了自己的興趣:


    有的人做任何事都提不起興趣,假如能在工作之外找到自己的興趣,例如喜歡繪畫、歡喜唱歌、樂於尋幽覽勝,甚至喜愛蒔花植草等,只要有興趣,人生就會活得很有樂趣。



四、找到了自己的目標:


    一個人沒有目標,沒有方向,像是無頭蒼蠅,找不到生活的重心、意義;假如能立定自己的志向,確立自己的目標,不管從政、經商、治學,或是務農、做工等,只要有了生活的目標,踏實的過日子,就算不能成大功、立大業,至少也能活得自在歡喜。



五、找到了自己的良師:


    世間上,男女想要找個結婚的對象比較容易,若想找個值得跟隨學習的良師,就不是那麼容易的事了。尤其「經師易遇,人師難遭」,士農工商各種技術上的老師還容易找,心性上、道德上、人格上的良師,就難遭難遇了。有幸找到了,要肯聽他的指導、開示,要能接受他的糾正、改錯,那真是人生之樂。



六、找到了自己的益友:


    語說,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但是朋友也有益友與損友之別;能夠找到一個相知相惜的知心益友,彼此志同道合,患難與共,生死不棄,那真是人間最幸福美好的事。



七、找到了自己的因緣:


    世間凡事要靠因緣際會,因緣不到,求也求不來;因緣成熟了,不求自然能成就。所以,一旦遇到自己的好因緣,當然是好事,只是因緣也要靠自己培養,種善因,結善緣,自然會有好的因緣幫助我們成就好事。



八、找到了自己的真心:


    人如果不認識自己,不明白自己,就像行屍走肉一般,做不了主;有一天忽然找到了自己,明明白白的認識了自己的本性、本心,見到了自己本來的面目,那就是找到了自己的本家,這才是人生真正最值得歡喜的事。


 


本文引用自:http://www.ebusa.org.tw/?p=764


  hinalines.jpg


 


 


amita-1.jpg


 


miyako_line_3.gif


 勤修清淨波羅蜜  恆不忘失菩提心


 滅除障垢無有餘  一切妙行皆成就


  華嚴聖因精舍  釋大寬  比丘 合十


 


 地址Address:北市信義區吳興街122號


 電話Tel: 886(國碼)–2(區碼)-23775886


 牟尼佛法流通網  牟尼佛法論壇  藏經閣


 慈悲喜捨小站  摩尼網路世界  普光明殿


 佛網大聯盟  般若小站  IBC國際佛法中心


miyako_line_3.gif


2010年9月3日 星期五

星雲法師:心的牢獄

ap_F23_20100810013248527.jpg 


星雲法師:心的牢獄


 


    一個人,如果做了違法的事,被人一狀告到法院,就要接受法律的審判。有時候雖然別人沒有提出告訴,沒有受到國法的制裁,但卻逃不過自己良心的責罰,因而終生住在「心的牢獄」裏。 


 


  其實,舉世滔滔,滿街的行人,如果讓每一個人自己來反省,你能說自己從未做過違背良心的事情嗎?如果做了違法的事,自己坐進了心的牢獄,表示還有良知、懂得慚愧,這種人還好,就怕有的人恬不知恥,雖然他心中沒有牢獄,但是將來因果報應,還是免不了會有刀山劍樹的地獄之災。  


 


  社會上,有的人雖然犯了法,身陷囹圄,身體失去了自由,但因為他懂得反省、知道懺悔,反而得到了心靈的解脫,得到了靈魂的自由。所以,牢獄裏的犯人,其實是用時間換取了空間,讓他在牢獄裏能夠自由的思想、自由的反省、自由的懺悔。所以,外在有形的牢獄,反而開啟了他的心靈之門,開啟了他的性靈之光。  


 


  反觀一些每日奔走在市儈之途的自由之人,他們的心靈卻被權勢名位、利害得失、人我是非、無明煩惱等緊緊的束縛住,正如禪門的「鵝在瓶裏」,不得自由。  


 


  社會上的牢獄有多種,依罪行輕重、定讞與否?分別有看守所、少年觀護所、少女技藝所、外監、重刑犯監獄、終生監禁等。  


 


  世間之外,佛經裏有所謂的十八種地獄,分別是八寒、八熱、孤獨、近邊等地獄。其實這些地獄也就是我們自己心中的牢獄,例如:欲望的牢獄、瞋恨的牢獄、我執的牢獄、愧疚的牢獄、懊悔的牢獄;驚慌恐懼的牢獄、灰心絕望的牢獄、憂悲苦惱的牢獄等。  


 


  這麼多的牢獄,其實都是源於「五蘊」所積聚的「我」;我,就是牢獄,五蘊熾盛就是牢獄。因此佛經說:三界無安,猶如牢獄,沒有獲得解脫的人,每天就像被杻械枷鎖拘身,時刻不得自在。  


 


 hinalines.jpg


 


  吾人要如何才能從「心的牢獄」裏解脫出來呢?


 


  第一、信仰:信仰的鑰匙可以開啟心牢之門,到達快樂的天堂。


 


  第二、慈悲:慈悲的鑰匙可以開啟心牢之門,到達無爭的領域。


 


  第三、智能:智能的鑰匙可以開啟心牢之門,到達光明的淨土。


 


  第四、道德:道德的鑰匙可以開啟心牢之門,到達完美的世界。  


 


  聰明的你,是否找到開啟心牢的鑰匙了呢?


 


(轉自學佛網:http://big5.xuefo.net/show1_37219.htm)


 


 


  hinalines.jpg


 


 


amita-1.jpg


 


miyako_line_3.gif


 勤修清淨波羅蜜  恆不忘失菩提心


滅除障垢無有餘  一切妙行皆成就


 華嚴聖因精舍  釋大寬  比丘 合十



地址Address:北市信義區吳興街122號


電話Tel: 886(國碼)–2(區碼)-23775886


牟尼佛法流通網  牟尼佛法論壇  藏經閣


慈悲喜捨小站  摩尼網路世界  普光明殿


佛網大聯盟  般若小站  IBC國際佛法中心


miyako_line_3.gif


2010年9月1日 星期三

聖嚴法師-如何去煩惱,得心安?

聖嚴法師-如何去煩惱,得心安?


  http://dakuan00.pixnet.net/blog/post/13782675


dabei88(44)-2.jpg


 聖嚴法師-如何去煩惱,得心安? miyako_line_3.gif


    現代人的壽命比古代人長,一天走的路,看的書、寫的文章,一天的任何生產都比過去增加很多,不過還是覺得時間不夠分配,不夠使用。


    現代人所用的各式各樣工具也都非常便利,速度卻快得讓人非常緊張,不僅為自己帶來許多的煩惱,也為周遭的環境及相關的人帶來困擾。


    現代人的空間感與古人也不一樣。過去的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很不容易的事,現代人搭乘飛機,幾千里路、幾萬里路,一下子就到了。雖然個人的伸展空間比過去寬廣,生活、生存的範圍也比過去大,壓迫感卻比過去沈重許多。


採菊東籬下卻不見南山 


    過去的人種種田,抬頭一望,遠山含笑、心曠神怡,故云:「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採幾朵籬笆邊的花、抬頭看看南山,非常地悠閒、自在、愉快。現代人即使在家裡種滿了花,卻少了那份對自然的認知,和從自然環境中體驗到的自在與樂趣。


    人類的智慧創造了文明的社會,改善了飲食的習慣,也改善了醫療的環境。但是這些科技、醫療設備所帶來的便利,真的能讓現代人完完全全地感受到幸福嗎?


    過去的災害大都是天然的,現在的災害則有很多是人為的。過去的氣溫、風和雨,跟人為無關,現在的冷、熱,卻都跟人為的干擾有很大的關係,像是臭氧層的破壞就是人為的。現代人對生活環境的寧靜感和安全感愈來愈少,很容易就覺得煩悶、困擾,隨時隨地都承受著壓力。


    現代人終日忙碌、缺乏安全感,原因何在?不是沒有飯吃、沒有警察,沒有制度,更不是沒有法令,而是失去身心的平衡。我們應該用制度、用科技來幫助我們改善環境,結果卻讓我們好像騎在老虎背上,愈往前走,危險愈多,安全感愈少。危險愈多,非得冒險不可;安全感愈少,非得拚命追求安全不可。愈追求安全,安全的程度愈低,這不是悲觀,是事實。


許多人過得很不快樂、過得茫茫然,不知道為什麼要活在這個世界上。這就是煩惱。如何在現代這個社會,讓自己心理平衡,減少一些煩惱,生活得輕鬆自在?首先要「安心」。


會失去的就安心讓它失去


    要如何安心?一、要能知足常樂常樂,雖是古人說的,如今還是很有用處。事實上,人需要的東西不多,想要的東西多,因而造成自己的忙碌、緊張,給自己帶來很多的壓迫感。如果我們能夠盡自己的力,能過什麼樣的生活就過什麼樣的生活,能夠得多少就得多少。這不是說應該得到的不要,而是不應該得到的,或明明知道目前得不到的,就不要執著一定要擁有;或明明知道非要取這樣的態度來生活,就會快樂一點。


    知足並不等於放棄生存的權利,也不等於放棄工作的責任,更不等於放棄努力進步的機會,而是順應自然、適應社會,因應所處的環境,那麼,生活大概不會有太多無奈和痛苦。


    第二,心要向內看,不要向外看。心老是向外看,就不會有安全感,因為心外沒有安全的空間,也沒有安全的時間,不可能有絕對安全的保障。譬如要出門時,為了交通安全,買個保險,是安全還是不安全?明明知道不安全,才需要有各種的保險,顧慮一旦遭遇意外,可以得到醫療的補償;萬一不幸死亡,家屬也能得到保險金,不至於立即陷入窘境。


安住當下的心


    其實,生活要踏實,唯有自求多福。自求多福就是居安思危,心中隨時預備著,不安全的事會發生是正常的事。當然不發生最好,一旦發生了,也不至於手足無措。不要指望我們的環境會給我們安全,也不指望他人來保障我們。唯有自我追求內心的平安,比向外追求安全更可靠。若能時刻安住於現在的時間與空間,我們的心就更容易安定踏實。


    第三,心中要有所寄託。這個寄託不是金錢、地位、名望等向外追求的東西,而是由自己內心創造出來的,如興趣或信仰。有興趣、信仰時,不管任何時候,心比較不會浮動,不會覺得無奈,無助。


    興趣是可以培養的,例如文學、藝術、運動等,選擇自己比較契合的項目來培養。任何一種興趣都可能被培養起來。興趣可讓自己在無聊的時候、在無助的時候,過得舒適踏實。萬一真的一無所有,自己的興趣還在。


    蒐集古董、郵票、硬幣、銀幣等,雖也被稱為興趣,但這種興趣是佔有的滿足。擁有的時候,覺得快樂;擁有之後,又想要更多。內心貪得無厭,永遠無法滿足,也不能從中獲得安定的喜悅。


奉獻也是一種興趣


    興趣不一定是有形的東西,譬如利用閒暇時間當義工或志工,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洗洗衣服,打掃廁所、清理環境等。這不是向外追求,而是奉獻自己來尋求內心的滿足及充實。像這種助人的興趣培養起來,對自己的安心有很大的幫助。


    另外一種寄託是信仰,是思想的,尤其是宗教的信仰。不管信什麼宗教都一樣,有一個宗教的信仰,是我們最終、最實際的歸屬。有宗教信仰的人,對死亡、對危險,不會有莫名奇妙的恐懼。譬如信神的人,認為一切都是神的安排,輪到我倒霉時,任憑我如何擔心也沒有用。如果信佛,則認為這是因果報應,因果沒有輪到我,不需要擔心,因為根本沒有事,如果輪到我,擔心也沒有用,我又何必擔心?對於死亡,信神的人說很好,可回歸天國;信佛的人也說很好,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因此,有宗教信仰的人,對於危險、恐懼、不安這種情緒,可以減少很多。在中國人的環境裡,因為儒家背景的關係,對於宗教信仰比較淡漠一點。但是,能培養出像孔子那樣偉大的思想修養,沒有宗教信仰也沒有關係,他本身就是一個宗教。如果尚未到達那種層次,人還是需要宗教信仰,讓我們能夠減少一點煩惱。


 


本文摘自「是非要溫柔」,版權為法鼓山所有


http://www.ddm.org.tw/ddm/master/main.aspx?cateid=490&contentid=20347&page=3


 


line_sakuracol09.gif


 


amita-1.jpg



miyako_line_3.gif


勤修清淨波羅蜜  恆不忘失菩提心


滅除障垢無有餘  一切妙行皆成就


 華嚴聖因精舍  釋大寬  比丘 合十



地址Address:北市信義區吳興街122號


電話Tel: 886(國碼)–2(區碼)-23775886


牟尼佛法流通網  牟尼佛法論壇  藏經閣


慈悲喜捨小站  摩尼網路世界  普光明殿


佛網大聯盟  般若小站  IBC國際佛法中心


miyako_line_3.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