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案100 】山下做水牯牛 |
南泉普願禪師辭世前,門下問:「和尚去世之後將往何處?」南泉答:「山下做一頭水牯牛去。」僧人說:「我也隨你去,可以嗎?」南泉云:「你如果隨我去,就必須啣一莖草來。」 這是師徒二人的對答。師父說他死了之後將到山下做一條大水牛,弟子不解,問師父是否他也可以去做水牛。南泉說:「你如果跟我去的話,就要把草啣著來了。」意思是不是南泉做水牛就不必「啣一莖草」呢? 「啣一莖草」意味著心有罣礙,業障放不下,還不能灑灑脫脫地自由來去。南泉並不是因為造了惡業才去做水牯牛,而是既然有人問他死後會到哪兒去,他也就隨口答說到山下做水牛去也無妨。這不是預言,而是「做什麼都可以」的自在灑脫。大師們往往被弟子預想設定,來生一定再做大菩薩,或者到西方極樂世界,蓮品高超。這都是執著、計較、分別。在解脫自在的禪師心中,做大菩薩或做水牯牛都是相同的,因為他們已是無罣無礙、無所期待、無所畏懼。 多數人會為自己做生涯規畫,青年、中年、晚年各有藍圖。也可以問一問:每個階段所做的規畫,是否都能如期、如願的實現?畢竟人算不如天算,當初規畫得再完善,一個突然出現的因緣,就會把原先的生涯規畫改變了。所以,規畫縱然要有,如果固執而不知變通,就不免要痛苦終身了。以禪的觀點來看,人生應有立足點、應有大方向,但該如何往前走,就要視因緣而定了。若能懂得隨緣行事,隨遇而安的生活哲學,便會使你活得非常自在,而且左右逢源了。 本文摘自法鼓文化出版「公案100」,版權為法鼓山所有,請勿作商業用途,謝謝 |
招職 招聘 找工作 Jobs,UCan教育部就業平台,青年就業接軌方案,就業服務處,就業補給站,hope生涯資訊網,行業職業就業指南e網,518求職網,yes123求職網,教育部青年發展署,Indeed 求職搜尋引擎,就業情報站,104人力銀行,全國就業e網,1111人力銀行。十大熱門求職網站。求職網站 Top 10。
2011年4月2日 星期六
聖嚴法師:山下做水牯牛
2011年1月31日 星期一
聖嚴法師:空性與孤獨
聖嚴法師:空性與孤獨
心與物質真實存在嗎?如果仔細去分析它們,我們就會發現它們的存在只是暫時的現象。難道這就表示心與物質在實際上是不存在的嗎?如果我們將時間不斷細分,就會發現時間並不存在;空間也是如此,如果我們不斷將它細分,分成更微細,我們將找不到真實存在的空間。不過,從另一方面來看,時間與時間中確實是有連接的,而物體之間的空間關係也是存在的。
因此,不瞭解佛法的人可能對空會產生兩種錯誤的見解。第一種是從時間的觀點來看,叫做「斷滅空」。持這種見解的人認定事物是自然生滅,沒有過去因造成現在的果,也沒有現在因造成未來的果。這是與時間關聯的空。
另一種錯誤的空性見解叫做「頑空」。這是從空間的觀點來看,認為現像是全然的虛幻,因此不認真地看待現象。持這兩種錯誤見解的人,很可能會有道德或人格上的問題,也可能缺少生命的重心。
從佛法的觀點來看,空是非常的不同。佛教認為過去因造成現在果,而現在因造成未來果。可是如果我們將時間細分成許多段,那麼存在就只在於那「當下」,所以並非是真實的。由於時間不斷地遷流,因在變、果也在變。沒有不變異的果,也沒有不變異的因,因此是空的,但因果不爽,依然存在。
問題一:在佛教的經典與著作中提到,涅槃不是由某種因所能成就的結果。如果說涅槃就是實相,那麼是否意味著達到這個境界的人就不受因果,是這樣嗎?
聖嚴法師(以下稱師):涅槃並不是一個東西,涅槃是當你體驗、瞭解,以及認知到一切皆空。透過修行,你將逐漸經驗到沒有一個能執取的真實空間或時間。因此你可以說涅槃是修行的結果,而不是一個東西變成另一樣東西。如果一些事情發生了,我們並不能說它們沒有發生。如果我們無視於事情發生的事實,那我們就會落入「頑空」見。不過,如果我們瞭解無論發生什麼事,並非永恆或不變的,那就不需要對它太過於認真或執著。如果執著它們,就會產生煩惱。
如果你執著錯誤的空性見解與否定因果法則(業),你就危險了。你可能會以為一切現象都不是真實的,所以就不用遵守道德規範。由於沒有責任感,你將會造許多惡業而遭受惡果。執著存在的有會帶給你煩惱,但執著錯誤的空性見解將帶給你更大的麻煩。如果意圖避開對存在的執著,卻落入錯誤的空性見解中,那就如同畏懼溺水而躍入火中。從佛教的觀點,我們會選擇中道,也就是說,存在是事實,但存在的本身是空的。
問題二:修行者必然會經歷兩種錯誤的空性見解嗎?
師:不一定。那要看他(她)是否得到正確的引導。可能會發生,尤其是沒有良好佛法基礎的人。有一個學生,在打完她的第一次禪期回到家後,覺得生活很悲觀而無意義。她想放棄一切,斷除一切與世界的聯繫,獨自修行。後來,她向禪中心借閱了許多書,到了第三次禪期,她的態度有了轉變,也敞開了心胸面對生命和世界。其他人也走過類似的歷程。這是由於經過認真的修行,這些人雖然對空性有了深的體驗,但在佛法知見上,基礎還不夠。
問題三:這種深層的孤獨感是從那裏來的?
師:那些因為不瞭解時空真義而無法與外在世界連結的人,和那些不瞭解因果、因緣法的人,會感到孤獨。當我在閉關的時候,我知道我與十方世界無量眾生在一起。雖然看起來我是一個人在狹小、封閉的房間,實際上,我有許多螞蟻作伴,而屋外的昆蟲在夜晚發出各種聲音。當我打開佛經,幾千年前的古人在對我說話。我怎麼會覺得孤獨呢?有些人認為我身為一個和尚,沒有妻子,沒有兒女,一定覺得很孤獨。一點也不。我有五戒和十善法作為伴侶,而所有與我有因緣,稱呼我為師父的人們都是我的兒女。
只有那些把自己孤立起來,而無法與外在世界建立關係的人們會感到孤獨。如果你將自己封閉起來,即使你與數千人同住,還是會感到孤單。可是如果你敞開心胸,即使是一個人單獨生活,你還是會生活得很充實。因此敞開你的心,對待每一位你所接觸的人,如同親近的善知識。
(轉自學佛網:http://big5.xuefo.net/show1_48984.htm)
2011年1月27日 星期四
【生活心法】不要只是抱怨,要處理抱怨
【生活心法】不要只是抱怨,要處理抱怨
「抱怨」是從家庭到社會上的每一個角落,都可以看到的普遍現象,也是正常現象。即使親如父母子女也會互相抱怨,雖然父母疼愛子女自不在話下,但仍不免口出怨言。例如,母親看到孩子不聽話,可能會在父親面前說:「這孩子像你一樣,脾氣那麼壞,怎麼教都教不好,你要好好管管他。」像這樣的言語,很容易引起大家的不愉快。
人都是在生氣之後才會抱怨,所以抱怨的內容多半聽來刺耳,不只被抱怨的人不舒服,就連抱怨者本身也一樣不愉快。會抱怨,主要是起因於對人事物的不滿,但是,世間不如意事本是十常八九,光是抱怨並不能讓事情如意。
一般人在聽到怨言後可能會想:「我對他這麼好,他為什麼還不滿意?我好心替他處理問題,結果他卻反過來抱怨我,真是『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這種想法只會讓自己愈想愈氣憤。如果能將抱怨視為正常現象,被抱怨的人或許就不會太痛苦;否則別人一抱怨,便覺得自己是無辜的受害者,痛苦也會像滾雪球一般,愈來愈大、愈來愈沉重。
如果又能換個角度想:「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別人說的可能真的是自己的過失,他抱怨得其實很有道理,可以幫助我看清自己的盲點。
更何況人人都是凡夫,既是凡夫,就不可能沒有煩惱,有煩惱就會有抱怨。雖然別人的煩惱不一定是因你而起,但是別人把你當成出氣口,負面的情緒透過抱怨而得到舒緩,你也等於幫了他的忙。
其實當不滿的情緒出現時,可能是別人的問題,也可能是自己的問題,或是大家都沒有問題,只是有人誤傳了一句話,使得別人口出怨言。遇到這種情形,應該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也為自己著想,並且做到:一、不要抱怨別人;二、接受別人的抱怨;三、傾聽別人的抱怨。也要像孔子所說的「君子聞過則喜」,不但不要難過,甚至要更歡喜,因為別人願意向你抱怨,表示對方還看得起你。
另外,有些人一聽到抱怨後,認為「清者自清,濁者自濁」,便自築高牆,對別人的反應不加理會,這樣反而會激怒對方,以為你放棄了和他的友好關係,打算絕交。如果到了這個地步,問題就更難化解了。
所以聽到抱怨時,要有適當的處理措施,以免又進一步產生誤解,而且對於輕重不同的抱怨,處理方法也不同。如果聽到的是輕微的抱怨,只要點點頭,表示你知道了就可以了,因為對方只是希望你聽到這樣的意見而已,不一定要給予任何回應。
至於嚴重的抱怨,則一定要有所回應與處理,如果是對方誤解了,一定要找對方協調、懇談,讓他瞭解事實真相。如果是對方因為你的作為不符合他的期待而產生抱怨,則一定要告訴他,你會努力改善與處理;如果處理的結果還是不能讓對方滿意,也要讓他知道你已經盡力了,你的能力在目前的狀況下,只能如此,希望對方能夠諒解。
如果大家對於抱怨,能用平常心坦然接受,並且妥善處理,就能從中得到成長,而不是傷害了。
本文摘自法鼓山文化「從心溝通 」,版權為法鼓山所有,請勿作商業用途,謝謝
2011年1月6日 星期四
別玩劈腿遊戲~聖嚴法師
別玩劈腿遊戲-聖嚴法師
劈腿族是愛情國度新名詞,以前叫腳踏兩條船,但現在船不只兩條,有些人還可以同時和許多人交往,腳下踏的「船」,多到可以組艦隊。法師對劈腿族有何建議呢? 愛情不專一會有問題。在同一個時間有兩個以上的親密朋友,不論男女,都容易出問題。因為愛情的特性是獨佔的,如果同時與多人交往,這是「亂愛」、炫耀,不是真感情。 談感情不專心,就像在「玩」感情,不是真愛;真正的愛是不容許同時愛兩個人的。如果既愛這個,又愛那個,都很親密,這樣危險性太大了,就像步入危險區,隨時都可能出問題。 二十多年前,有個女孩子同時愛上三個男孩子,三個人都向她求婚,也各有所長,她不知道到底要嫁誰好,於是來問我。 她說:「法師,我本來要到廟裡求籤的,問說到底該嫁哪一個;現在來請教您,哪一個男孩子比較好?」 我說:「妳帶他們來見我,一個一個來。」 隔天,她果然帶了一個男孩子來。我告訴她:「妳就嫁這個吧!」我問那個男孩子:「你是真心愛她嗎?」他說:「是。」我說:「那你們就準備結婚吧!」 女孩子一聽急了,問我:「那還有兩個呀!師父還沒有見過呢!」我說:「妳就告訴他們,妳已經答應別人的求婚了。」 他們果真結婚,現在孩子都上大學了。 為什麼我會這樣決定呢?她要上廟抽籤,如果沒有我,她自己做三個籤,丟一丟,也會有一個結果;但我決定這個男孩子,是因為她第一個帶他來,應該是最愛這個男孩子的;或者其他兩個男孩子沒有辦法第一天就過來,那也就是因緣不具足。 最好不要當劈腿族,但如果你不幸不小心成為對方劈腿下的「一艘小船」,最好要懂得退出,不要跟著玩感情遊戲。 可以直接對劈腿的情人說:「我只愛你一個人,也希望你只愛我一個。在第三者和我之間,請你做個選擇。」如果對方無法選擇,你就得忍痛退出,長痛不如短痛,因為多角戀情是危險關係。 既然你有愛人的條件,何不等待更優秀的下一個對象呢? 談感情不專心,就像在「玩」感情,不是真愛。
勤修清淨波羅蜜 恆不忘失菩提心
滅除障垢無有餘 一切妙行皆成就
華嚴聖因精舍 釋大寬 比丘 合十
地址Address:台北市信義區吳興街122號
電話Tel: 886(國碼)–2(區碼)-23775886
牟尼佛法流通網 牟尼佛法論壇 藏經閣
慈悲喜捨小站 摩尼網路世界 普光明殿
佛網大聯盟 般若小站 IBC國際佛法中心
2011年1月2日 星期日
【聖嚴法師說禪】法華轉.轉法華
【聖嚴法師說禪】法華轉.轉法華
問: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在一個偈子裡說過:「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是不是說當你的心是迷的,《法華經》可以幫助你;當你悟了以後,一切道理豁然貫通,可以為你所用?
答:「轉」是轉法輪、誦經的意思。一位叫法達的和尚去見六祖惠能,說他對《法華經》下了很多工夫,惠能告訴他,心迷時,心是隨《法華》轉的。
《法華經》共有二十八品,經中叫人讀誦、書寫、為他人說、如法修行。以《法華經》或佛教觀念來說,凡夫依據《法華經》的文字內容去念誦、實行是對的,可以因此悟入佛的知見。也就是說,讓《法華經》來幫助你超凡入聖。
「心悟轉法華」,開悟之後,以所誦的經文來印證自己的內在境界,亦即以自己體會到的佛法來闡釋《法華經》。這並不容易;一般人如果這樣做是私心自用。許多民間宗教,包括道教在內,用《法華經》或其他佛經去傳道,從鸞壇或自己的神祕經驗來解釋說明《法華經》;換句話說,以《法華經》作為工具去附會自己的觀念或神祕經驗。這也叫轉《法華》,但其中有問題。
以禪宗徹悟者的立場來看任何一部經典,都會感覺這些經典的內容就像是從自己心裡流出來的,自己心中所體驗到的就是經中所說的,也等於是釋迦牟尼佛幫自己說出來的,自己的心目中本來就有這些東西。在這種情況下,用自己的體驗和悟境來看《法華經》,用《法華經》去自度度人。這叫「心悟轉法華」,非常難得。
如果尚未確認自己的佛法知見或尚未確定自己真正開悟,第二句話這樣用是很危險的,是用一知半解或邪知邪見來解釋、運用《法華經》。因此惠能大師說,心迷未開悟時是讓《法華經》來轉變你,開悟之後你就能用你自己來認識、說明、肯定、宣傳《法華經》。
世間亦如此。有真知灼見的智者或自實際經驗有所體會的人,常用古人的經典來幫助自己和他人,但他的解釋和古人有所差異。歷來詮釋四書五經的人也往往因為時代背景不同、學問深度不同、思想境界不同、個人經驗不同而有不同的說法。可見世間的學問跟出世間法也有類似之處。
圖:法鼓山 北投 中華佛教文化館
本文摘自法鼓文化出版-<< 聖嚴說禪 >,版權為法鼓山所有,請勿做商業用途,謝謝!
2010年12月22日 星期三
感謝抱怨的人
感謝抱怨的人
無論是在家庭裡或是在工作場合中,我們常常都會聽到抱怨的聲音,有的
是抱怨配偶不體貼、孩子不聽話,有的則是抱怨老闆、同事,另外還有人抱怨
政府決策、社會環境……,其實,抱怨只會使自己的情緒更低落,於事無補。
當然,抱怨並非全然無理取鬧,就是因為認為自己有道理,卻受了委屈、損失或冤枉,或是認為對方頭腦不清楚、說話不謹慎、處理事情不恰當,而且做事方法有問題,所以看不順眼、聽不習慣,才會抱怨。當下為了顧全自己的面子,往往敢怒不敢言,也不敢當面發作,只敢在對方的背後頻頻抱怨,把心中的不滿告訴其他同事、朋友們,以宣洩自己內心的不平衡。
往往這樣發洩完之後,雖然在情緒上暫時可以得到一些平衡作用,可是在背後抱怨對方的言語,一不小心就會傳到當事人的耳朵裡,對方可能會覺得你這個人不夠忠誠、不夠朋友、不夠義氣,反而讓事情更複雜。因此,抱怨不但無濟於事,還會增加自己無謂的困擾。所以,我們最好不要抱怨,有任何問題都可以反應、溝通、請示、建議,或是透過種種不同的管道來表達自己的意見、說出自己想說的話,不需要用抱怨的方式來出悶氣。
其實,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希望知道自己有哪些缺點,就像很多商家都會貼著:「把我們的缺點告訴我們,把我們的優點告訴大家。」的標語。只是有些人心量很小,只喜歡聽恭維、奉承的話,如果你對他說一些逆耳的忠言,他不但不會知錯,還會加以搪塞。你要是向他抱怨,他可能會反過來訓斥你一頓,認為問題不是出在他身上,而是你犯了錯誤,他自己可是一點錯誤也沒有。
抱怨的言語的確會令人感到不舒服,然而我們卻應該要培養接受抱怨的雅量。孔夫子曾說:「聞過而喜」,意思是說,當我們聽到別人的批評指責時,應該要感到歡喜。無論是當面的批評,或是背後的抱怨,甚至是千夫所指,把你點點滴滴的錯誤、缺點,都當眾一一地指出來時,還是要保持君子的心胸氣度。因為一個能夠接納各方面指正的人,才能真正的成長,讓自己變得更健全、更完美。
雖然有時候別人的批評指責不一定正確,也要發揮忍辱的精神,無論對方說對說錯,都還是要謝謝對方。而且別人既然願意給我們批評指正,就表示對我們有所期待,如果他對我們不抱任何期望,就不會有這些評語了。因此,這些批評對我們而言,反而是一種鼓勵和幫助。
最後,我們要記得關於「抱怨」的兩大原則:第一、不要抱怨任何人;第二、聽到別人抱怨自己時,不要難過,也不要把對方當成仇人。更進一步,當我們被別人指責、抱怨時,還能夠發自內心感謝對方,不但能成為儒家所說的君人,也能成為一個修忍辱行的菩薩。
●本單元文章同步刊於法鼓山全球資訊網 >首頁 > 聖嚴法師
本文摘自法鼓文化出版「 真正的快樂 」
勤修清淨波羅蜜 恆不忘失菩提心
滅除障垢無有餘 一切妙行皆成就
華嚴聖因精舍 釋大寬 比丘 合十
地址Address:台北市信義區吳興街122號
電話Tel: 886(國碼)–2(區碼)-23775886
牟尼佛法流通網 牟尼佛法論壇 藏經閣
慈悲喜捨小站 摩尼網路世界 普光明殿
佛網大聯盟 般若小站 IBC國際佛法中心
2010年12月18日 星期六
【聖嚴法師說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問:這句話是不是叫我們不要執著,但也不要因無所執著而冷漠消極,應該提起智慧心、慈悲心、菩提心? 師:一進農禪寺的門,在照壁上就可見到這句話。它本是《金剛經》中的句子,六祖惠能未出家之前,聽到有人誦讀這個句子,當場若有所悟而決定出家求道,往湖北黃梅見到五祖弘忍,半年之後,聽五祖講《金剛經》,一聽到這句話就豁然大悟,可見這個經句在禪宗是多麼的重要。很多人認為無我、無心、不動心大概就像木頭、石頭、植物一樣吧!如果真是如此,釋迦牟尼成佛之後就不要說法度眾生,禪師們悟道之後也不該再弘揚禪法了。事實恰巧相反,釋迦牟尼佛成道時只有三十多歲,接下來花了四十多年的時間說了許多法,度了很多人,使佛教流傳到今天,成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可見不動心並不等於木頭、石頭,它的意思是不住心,《六祖壇經》中也談到無住無相無念,二者大同小異。「無住」是什麼呢?就是不在一個念頭或任何現象上產生執著,牢牢不放。比如受了打擊,被心外的事物所困擾,那叫心有所住。 又比如貪男女色的,心就注意男女色;貪名的,心注意名;貪財的,心注意財;貪美食的,心注意美食。這些人若沒有女色、男色就活不下去,沒有名、沒有財就渾身不對勁,沒有美食也不能過日子,心中老是牽掛著這些東西,這就叫「有所住」。至於心無所住呢?美色當前也當作是平常事。《維摩經》中的天女散花,又是美女又是鮮花,菩薩們看了若無其事,認為是天女自己在散花罷了,跟菩薩們不起關聯;可是那些阿羅漢對美女和鮮花還存有潛在的厭離心,所以花落到他們身上就掉不下來了,這是因為心有所住。因此,「心無所住」是身在紅塵能不受紅塵困擾,「生其心」是出入紅塵還能救濟紅塵中的眾生,為他們說法。這個心就是慈悲心和智慧心,是佛和菩薩們的境界。 我們凡夫也不妨練習「無所住而生其心」,最初可能比較困難,但是時間久了,就會把世間的人、事、物看作如幻如夢如演戲。你會非常認真地演好目前的角色,但很清楚自己是在演戲,那就不會受到利害、得失、你我、是非的影響而煩惱不已。
本文摘自法鼓文化出版-<< 聖嚴說禪 >> |
2010年10月20日 星期三
【聖嚴法師說禪】浮生若夢
【聖嚴法師說禪】浮生若夢
問: 司空本淨禪師寫過一首偈子:「視生如在夢,夢裡實是鬧;忽覺萬事休,還同睡時悟。」他把一生視為做夢,夢中吵吵嚷嚷忙忙碌碌,一旦開悟就像從夢中醒來,萬般皆休。禪師們對「浮生若夢」的看法究竟如何呢?
答:永嘉大師〈證道歌〉裡也談到夢:「夢中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眾生在人、天、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等六道,或上升或下降或轉生,出生入死,死了又生,此生到彼生,一生又一生。在生死過程中其實是在夢中,那是生死夢。一旦開悟,會覺得是從一個好長的夢裡醒來,心中開闊明澈無罣礙。從夢中醒來之後,對生死、自我不再執著,也就離開生死;離生死叫大夢初醒或大夢已覺,佛就叫「大覺者」。所以凡是證道、悟道的人就是從夢中醒來的人。這是禪宗對夢的看法。
司空本淨禪師這首偈子也有類似的體驗。「視生如在夢,夢裡實是鬧」,從生到死就像在夢中一般,而且在其中忙忙碌碌、又吵又鬧,煞有介事。有的是身在鬧,有的是心在鬧,有的是身心皆鬧。參與交際或社會活動時,身體鬧;即使不參與活動,如果思慮多、煩惱重,心也照樣鬧。可是一旦開悟,悟人生如夢,悟生死如夢,悟三界如夢,悟凡夫徹頭徹尾、裡裡外外全是夢,那就醒過來了。此時萬事皆休,夢中一切鬧的現象全都不見了。只要心一停,心外的也停;心中的我一消失,心外的環境絲毫不對自己起干擾。身心脫落,如釋重負!
一般凡夫俗子能否體會到這個事實呢?活著的時候汲汲營營、你爭我鬥,到最後再怎麼放不下也得放下,要不然去殯儀館或墳場看看就知道了。可是那些人醒了沒有呢?大概沒有!醉生夢死很可惜、很可憐。若以有用之身奉獻自己成就社會有多好,雖然也是在做夢,做這個夢還比較有意義。
---本文摘自法鼓文化出版-<< 聖嚴說禪 >>-
-

勤修清淨波羅蜜 恆不忘失菩提心
滅除障垢無有餘 一切妙行皆成就
華嚴聖因精舍 釋大寬 比丘 合十
地址Address:台北市信義區吳興街122號
電話Tel: 886(國碼)–2(區碼)-23775886
牟尼佛法流通網 牟尼佛法論壇 藏經閣
慈悲喜捨小站 摩尼網路世界 普光明殿
佛網大聯盟 般若小站 IBC國際佛法中心
2010年10月19日 星期二
轉變業障為福報
轉變業障為福報
業障有兩層涵義:
1.由於從事某種行業,無暇修學佛法也不想修學佛法。
2.由於造了種種不善惡業,以致招來種種先天性及後天性的障礙,無法修學正信正行正知正見的佛法。因此若加以細分,便有業障、報障、煩惱障,更細分之則稱為八萬四千障門,包括身心環境以及來自鬼神妖靈的魔障。業障多非從外來,乃是唯心所造,自心所現,自作自受;也有外魔的因素,懺悔也能消除。
業障、報障及煩惱障,三類可歸結成一個項目,那就是「因果」。造因一定得受果報,任何一種障礙都起因於「種如是因、得如是果」。
業障的果報有時會讓人誤以為是「福報」。例如見人養尊處優,站在佛法的角度看不是福報,因為享福不是有福,惜福、培福,才真有福。
有些人一生都很辛苦,苦得像我一般,請問這是那一種果報?就我而言,我心甘情願地每天過這種辛苦忙碌的生活,我是在還債,還得越多,債主就越少,我越是歡喜。這種作法端視個人的感受如何?是否能以佛法的觀念來衡量,如果能應用佛法的觀念,世間的福報,不就是苦報的開始嗎?福報享盡了,緊接著就是苦報的降臨。如果我們現在能把握機會,無視於辛苦,不計較侮辱,且又能幫助別人解決苦難,更不為自己的名聞利養,不斷地努力求進步,盡自己所能奉獻給需要幫助的人,實際上這就是在求福、培福。
平時能在自己的食衣住行各方面節約不浪費,又能將多餘的財物用來助人,這種行為看起來似乎是自討苦吃,乃至會被譏為「有福不知享福」。如果我們抱持這種怕人譏毀,因之而不願修福的想法,就是一個愚蠢的窮人;反之,能如是行,又持之以恆,才稱得上是個有智慧的富人。
記得有一位居士時常送菜給我們的道場,結果,廚房的執事者認為菜量反正夠多,就專門挑選細嫩的葉子,而將老葉及根去掉,那位居士看到之後,一聲不響地將老葉、菜梗通通撿起來準備包回家,於是我們的住眾就問:「某某居士,你不是已將這些菜都布施給我們了嗎?為什麼要將那些東西又帶回去呢?」他說:「你們不吃的,我能吃,只要將葉子醃一醃就變成鹹菜,或者用來煮湯也是一道很好而營養的菜湯;菜梗或根的部分,將老皮削掉,用鹽巴漬一漬比什麼都好吃,如果你們想吃,等我做好了再拿來供養你們。」這真是一堂非常精彩的教育課。從此以後,我們的出家眾,再也不敢任意亂丟東西了。
修行不得力,是因為善根不深厚,那就是障礙;心中有煩惱是業障,想修行偏偏又找不出時間來,老是有人有事阻撓你,也是障礙。這都是由於過去世造的業因,此生才產生種種的障礙,無論是生活上、心理上、身體上、環境上、人事上,都可能有阻礙。或許有些人會認為自己本身是沒什麼問題,都是環境的問題,例如想參加精進佛七,結果老闆不准假,長官不簽字,或家人突然發生情況等。
這回有一位居士來參加佛七,結果到第三天便堅持要離開,我問他:「是什麼原因?」他說:「我本想打完這次佛七的,但是他不讓我繼續下去。」「他是誰?」「是我的身體,實在無法支持下去了,所以,要提前離開。」他的身體叫他不打完佛七,他的身體究竟是誰呢?是過去世帶來的業障!如果他能堅定打完佛七,他的身體便不是業障,而是福報。
也有人在念佛時,心裡很煩,無法安心,越是無法安心,就越討厭念佛。問他:「為什麼?」推說「念頭多」,他自己也弄不清楚,他雖是不想什麼,念頭就是會自動跑出來。這種念頭是什麼?也是從過去世帶來的業障,如果他能專心念佛,每一個念頭都在念佛,他的念頭,便不是業障而是福報。萬一你在念佛時,只見業障重重而不見福報現前,又如何來消除業障呢?當然是至心懺悔。
本文摘自法鼓文化出版-<<念佛生淨土 >>,版權為法鼓山所有,請勿做商業用途,謝謝~
勤修清淨波羅蜜 恆不忘失菩提心
滅除障垢無有餘 一切妙行皆成就
華嚴聖因精舍 釋大寬 比丘 合十
地址Address:台北市信義區吳興街122號
電話Tel: 886(國碼)–2(區碼)-23775886
牟尼佛法流通網 牟尼佛法論壇 藏經閣
慈悲喜捨小站 摩尼網路世界 普光明殿
佛網大聯盟 般若小站 IBC國際佛法中心
修淨業和消罪業
修淨業和消罪業
善知識︰我們在佛七期間的每晚進行「大迴向」之後,都有發願「求生淨土」的禮拜。是不是能生淨土?當然不容懷疑,但是修行西方淨土法門的人,善根有深淺之別,修行的時間有遲早之異,修持的工夫有勤惰之差,業障也有多少不等。所以凡夫往生佛國之時,《觀無量壽經》說,蓮花分有九品。《無量壽經》說,諸有眾生,往生佛國,分作蓮花化生及邊地胎生的兩類:蓮花化生者分作三輩;邊地胎生乃收不信佛智,但信罪福而願生彼國之人。往生佛國既有高下、中邊的不同,往生的條件,自然也有消業往生與帶業往生的不同了。
《觀無量壽經》的要求,是說:「一切凡夫,欲修淨業者,得生西方極樂國土,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三福即是往生淨土的「淨業正因」。所謂三福淨業,便是:
(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二)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三)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第三項內的「發菩提心」,依唐初迦才的《淨土論》說,當含攝:止一切惡、修一切善、化一切眾生的三聚淨戒全部內容。《阿彌陀經》也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雖有古大德認為只要一心念佛,便是多善根福德因緣。然若對照《觀無量壽經》所舉三福淨業,應該就是《阿彌陀經》的善根福德。可知往生彼國的先決條件,是自修三福淨業,並勸他人共修三福淨業。《觀無量壽經》「上品上生」條下說:「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即是發:1.至誠心,2.深心,3.迴向發願心。又說:「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即是:
1.慈心不殺,具諸戒行;
2.讀誦大乘方等經典;
3.修行(佛、法、僧、戒、施、天)六念,迴向發願,願生彼國。
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
往生的條件,除了用心及修六念,也要持戒,以助長善根福德。當然,往生的條件,尚有淨土三經共同提揚的稱名念佛,以及《觀無量壽經》的觀像、觀想。此三經中所說的法門,不論觀像、觀想、實相或稱名的念佛法門,都有消除罪業的功能。若修觀成就,便可消若干劫生死重罪;乃至聞經題稱佛名亦能消業,如《觀無量壽經》「下品上生」條說:「如此愚人,多造惡法,無有慚愧,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說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以聞如是諸經名故,除卻千劫極重惡業。
復教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又云:「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由此經文看來,似乎是說,凡是往生淨土的眾生,在臨往生佛國的前一念頃,一切罪業,皆已消滅了的。然在同經「下品下生」條的末尾數句經文又說,往生佛國之後,於蓮華中住滿十二大劫,花開得見觀音、勢至二大菩薩,「為其廣說諸法實相,除滅罪法」。於此可見,至少下品下生的眾生,往生極樂國土之時,罪業並未全消。不過《觀無量壽經》自稱,這部經亦名《淨除業障生諸佛前經》,而且尚有一卷劉宋時代天竺三藏求那拔陀羅譯出的《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陀羅尼神咒》,教受持阿彌陀佛法門的人,受持此咒法,當「漱口然香,於佛像前胡跪合掌,日夜六時,各誦三七遍,即滅四重(比丘戒)、五逆、十惡、謗方等(大乘)罪,悉得滅除,現世所求皆得」,「臨命終時任運往生」。誦滿二十萬遍,感得菩提芽生,若誦滿三十萬遍,即面見阿彌陀佛。這是強調用心持誦此咒,即能現在拔除一切業障,並且可得現世利益,更得往生佛國利益。無怪乎,晚近有位藏密學者陳健民,主張消業往生是可以辦得到的。
大小乘聖者消滅罪業後往生淨土是不爭之論;三昧成就,理懺成就親證實相無相者,消業往生,也當可以理解;至於具縛的煩惱凡夫,僅憑念佛名號,信願往生彼國者,也可消業往生,便不易為人接受。那唯有強調依靠彌陀本誓願力的救拔,以及密乘神咒的加持了。
---本文摘自法鼓文化出版-<<念佛生淨土 >>,版權為法鼓山所有,勿做商業用途~
勤修清淨波羅蜜 恆不忘失菩提心
滅除障垢無有餘 一切妙行皆成就
華嚴聖因精舍 釋大寬 比丘 合十
地址Address:台北市信義區吳興街122號
電話Tel: 886(國碼)–2(區碼)-23775886
牟尼佛法流通網 牟尼佛法論壇 藏經閣
慈悲喜捨小站 摩尼網路世界 普光明殿
佛網大聯盟 般若小站 IBC國際佛法中心
2010年10月12日 星期二
聖嚴法師-何謂念佛至一心不亂?
聖嚴法師-何謂念佛至一心不亂?
「一心不亂」 這句話,出於《阿彌陀經》,在《遺教經》中也說到「制心一處,無事不辦」。一心不亂的意思是屬於修定的法門之一,又稱念佛三昧,或稱般舟三昧,或稱一行三昧。在晉譯《華嚴經》卷四十六〈入法界品〉中,列有二十一種念佛三昧;而《阿彌陀經》則說若一日乃至七日,專持「阿彌陀佛」名號,能得一心不亂,臨命終 時,即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一心是對散心說的。若一方面口中念佛名號,一方面心中還有種種妄想,那是散心念佛;如果念佛念到心口一致,沒有雜亂妄想,只有佛號的相續,念念之間,只有佛號,不念而自念,這便與《楞嚴經》所說,「淨念相繼」的功夫吻合。
根據明末蓮池大師的《阿彌陀經疏鈔》所示,一心可分為「事一心」和「理一心」。所謂「事一心」也就是心無雜念、心口相應,念念是佛號。自己知道在念佛,而且有佛號可念,便是一心念佛,或稱全心念佛。由於專心念佛,即能達成禪宗所謂「功夫成片」的層次了。再深一層說,才是三昧或定的程度,也就是忘我的覺受現前。
所謂「理一心」即是與理相應,親見阿彌陀佛的法身,彌陀即是自性,西方不離方寸,那就是「自性彌陀,唯心淨土」的境界現前。「事一心」屬於禪觀、禪定的層次;「理一心」則是禪悟的層次,這都是禪淨雙修的結果。以淨土的念佛為入門,達成三昧及了悟解脫的目的。
通常所說的一心不亂,應該是指專心一意的意思。於念佛時,心繫佛號、口持其名、耳聞其聲、心無二用,即為一心,則臨命終時,即能往生。
勤修清淨波羅蜜 恆不忘失菩提心
滅除障垢無有餘 一切妙行皆成就
華嚴聖因精舍 釋大寬 比丘 合十
地址Address:台北市信義區吳興街122號
電話Tel: 886(國碼)–2(區碼)-23775886
牟尼佛法流通網 牟尼佛法論壇 藏經閣
慈悲喜捨小站 摩尼網路世界 普光明殿
佛網大聯盟 般若小站 IBC國際佛法中心
2010年10月6日 星期三
度量世界之前請先瞭解它 —文/BY 聖嚴法師
度量世界之前請先瞭解它 —文/BY 聖嚴法師
深入的修行表示仔細觀察萬物的空性。可惜的是,當我們用觀察這個字眼時,觀察者的觀念馬上就會出現,「你」這個主體,跟你所觀察的客體就會同時出現。例如,現在我正注視著這一台記錄我談話的錄音機,但是我所觀察的錄音機並不是這個錄音機的真實面貌,而是「被我觀察到的」錄音機。
我們所觀察的任何事物,其實都是被自己心中的那把尺所度量著。所以,你所觀察到的任何絕對性的事物,其實並非真正的絕對,而只是你藉由其他事物所測量出來的東西,你運用教育、知識、過往的經驗和習性,以及身世背景,來觀察每一個東西。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可以用不同的角度看待相同的事物,這是我們常有的經驗。
但是用這種方式來過靈修生活是非常危險的。因為靈性修行的重點就是了悟真理,但是若用自己的標準來衡量眼前的事物,將永遠都不可能瞭解何謂靈性的生活或真理。
許多宗教都告訴我們,如果要過靈性生活,就要如嬰孩般反璞歸真。這句話的意思並不是說要真的像個小孩,而是說我們必須要瞭解無我。
中國的禪宗三祖僧燦曾經在他的〈信心銘〉中說到:「至道無難,唯嫌揀擇。」內心不做任何揀擇的意思,就是真正瞭解「絕對」的意義,也就是直觀世界的本來面貌而不做任何批判。用自己的尺所測量或理解的世界,或許會讓你覺得非常安全,或許你會說:「喔!我瞭解何為真理。」但是這並不是真正的瞭解。你所瞭 解的並不是絕對的真理,而只是某種相對性的概念,以自己心中的尺所丈量出來的東西,根基將非常的脆弱。
如果你想知道什麼是真正的絕對,就必須明白萬物變動不居。所有的事物都在不斷的變化中,包括你的耳朵、眼睛、鼻子,以及身體的每一個毛孔,所有的一切都是在變化中,這就是真理。
所有的事物在一個稱為「當下」的單一事件中匯聚。當下出現的時候,我們並不知道下一刻會出現什麼,當你看到某些事情在變化的時候,眼前就只能看見變化而已;你無法衡量這個變化的全部,只能直接觀察,並且全然的參與。這才是真正的明白什麼是完全變化的狀態。
事實上所謂「你」在參與的這個觀念,也是很有問題。如果你問:「我如何能夠參與這完全的變化狀態呢?」這時你所說的完全的變化狀態,只是以自己的眼光所看到的東西,只是跟你這個主體相對的客體。
雖然〈信心銘〉裡說到:「要瞭解真理、實相以及絕對真理並不困難,只是不要去做任何的揀擇。」但這並不表示應該拋棄自己的喜好才能夠瞭解真理,事實上我們永遠無法做到這一點。不做任何揀擇的意思是,在不受任何概念影響之前,真正的瞭解這個世界的真實面貌。例如,我們都希望寧靜與和諧,但是在這充滿毀 滅性武器的時代,寧靜與和諧到底是什麼?在尋找這些答案時,我們很容易迷失。真正的寧靜與和諧其實非常簡單,無論我們身在何處,都能夠立即實踐,因為真正的寧靜與和諧,早已存在於這個世界上了。在你試著用觀念捕捉之前,它們就已經存在了。
所謂「至道」指的就是我們的真心本性,我們的真心本性不會自找麻煩,也拒絕做任何揀擇。所以,當你坐下的時候,就好好地坐下,這樣的修行非常容易。真正的坐下是在全然變化的狀態之中坐下,是跟時空因緣同坐。
只是如實坐下時,真正的寧靜就會立即出現。在任何一個叫做「寧靜」的東西出現之前,寧靜就已經出現了,所以甚至連討論的空間都沒有。如果真心希望寧靜,那麼當下即是寧靜;所謂寧靜並不只是遠離武器,真正的寧靜就是當下的寧靜。
人們很自然就會感覺到這一點,但還是經常用自己的量尺來衡量寧靜,所以總是遍尋不著,於是便困惑、沮喪不已。如果我們真的希望心靈寧靜,就該停止衡量它。
如果我們抓住某個具有特定型式的東西,然後說:「對了,就是這樣,這就是真理!」那就是將真理化成概念,並且開始討論、衡量它。無論我們花多少時間討論這類的事情,永遠都不會有解答,而且不久就會發現,這根本行不通,因為概念是相對的。
問題在於我們總是相信,相對的真理就是絕對的真理。所以人們不停地在戰爭,希望能夠掌控一些事情,但卻忽略一個事實,那就是:真正能夠讓我們掌控的東西,只是那些以我們的概念所衡量出來的東西;你不能用具體的形式掌握真理,或把真理握在手中,因為它是無形無相的;一旦試圖去討論真理,負面的詞彙自然 也會跟著出現。
人們經常誤解佛教,因為佛教中經常使用無眼、耳、鼻、心、意、無自我、無意識等字彙來表達它的意涵。有時人們認為佛教是虛無主義,但佛教並非虛無主義。它所談的並不是摧毀存在,而是不去衡量這個世界,清楚地看見世界的真實面貌。
沒有任何東西是確定的,因為我們生活在不斷變化的現實中。雖然沒有任何東西是確定的或可以捕捉的,但我們仍然有「我在這裡」的感覺,於是就緊抓住這個概念不放,以至於每個人都陷入困惑中。
有一則禪宗的故事是這麼說的:有一座無我山,這座山上有一棵很奇妙的開悟樹,人們如果吃了這顆樹上的果實後,就會體驗到美妙的靈性經驗。大家對這件事都非常感興趣,因為他們很希望能夠得到偉大的靈性體驗,希望能夠往生天界,不再到人間受苦。
可惜,人們並不知道這棵樹在哪裡,甚至連那座山在哪兒都不知道。於是,他們開始去探尋每一棵樹,然後吃每一棵樹的果實。有時候這些果實讓他們目眩神迷,有時候又覺得胃口盡失,但他們仍然非常努力尋找夢中的果實。事實上,他們在努力找尋時甚至不覺得有多苦,因為他們都相信會有偉大的事情發生。最後,有 一個人找到了他心目中的開悟樹,當他吃下這顆樹的果實時,體會了最美妙的經驗,但是他所謂的開悟,其實只是最平凡不過的無私。
我們都對尋求開悟有極大的興趣,問題是,我們沒有在那座無我山上尋找。我們並不知道,一己的覺悟是與眾生的覺悟同時發生的,換言之,如果要覺悟,就必須也幫助其他人覺悟。
通常我們修行只是一心想追求自己的開悟,這其實是誤解了修行的真義。除非藉助眾生的覺悟,否則沒有所謂一己的覺悟,眾人皆醉我獨醒是沒有任何意義的。事實上,在修行中如果只強調自己,一己是不可能覺悟的。真正的修行無法憑己力獨自完成。
覺悟眾生的同時就是覺悟自己,所以我們強調要先利他,這樣才能夠真正自利。與其不斷努力尋求開悟,不妨自問你尋求的真理究竟是什麼?什麼才是你的真心?
我們不知道存在的根本只是單純的變動,生命中並沒有任何可以依賴或屬於我們的東西;我們真正能做的,只是活著,以此瞭解那個在自己概念化之前的真正世界是怎麼回事。即使你不知道那個世界是怎麼運作的,你只要寧靜地安住於此,只要融入寧靜,這就是修行。
勤修清淨波羅蜜 恆不忘失菩提心
滅除障垢無有餘 一切妙行皆成就
華嚴聖因精舍 釋大寬 比丘 合十
地址Address:台北市信義區吳興街122號
電話Tel: 886(國碼)–2(區碼)-23775886
牟尼佛法流通網 牟尼佛法論壇 藏經閣
慈悲喜捨小站 摩尼網路世界 普光明殿
佛網大聯盟 般若小站 IBC國際佛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