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其他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其他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0年11月27日 星期六

廣欽老和尚:煩惱就是修行的下手處

ap_F23_20100902024125152.jpg


廣欽老和尚:煩惱就是修行的下手處


 


    我們要在一切的煩惱中好好調理自己,這是別人無法代替的事,等調理得當,自然智慧明朗,無明散去。


  修苦行是從苦中越修越不覺得苦,而且漸漸覺得快樂輕鬆,並沒有感到是在工作,這就是業障漸漸在消,若是越做越覺痛苦煩躁,那就是業障在翻絞。不要以為佛菩薩是多苦,佛菩薩已從苦中磨得業障消除,沒有苦感,做什麼事都已輕鬆自在,而不覺得在做什麼,也不覺得自己在度眾生。


  論人的是非曲直,心裏起不平煩惱,那就是自己的錯,自己的過失。不去管他是非曲直,一切忍下,自心安之無事,那才對,自己也無犯過失,這是修行第一道,也是最上修道之法。


  我們念佛就是要念到花開見佛,什麼叫花開見佛?就是凡事要去火性、要忍耐,和顏悅色以道理行之,對人要親切和藹,不可一副冷峻的霜臉,令人望之卻步,當法師 的也要如此才能度眾。凡事照道理來,就事論事,不可用煩惱心去應付,對人不論是善人或惡人,都是和氣地平等對待,不要去看別人的過錯,這樣別人對我們印象好,我們心也清爽,照這樣做去,心無煩惱,便是花開見佛。


  參學是在參自心,參我們的煩惱心、煩悶心、對人善惡是非的分別心,參我們對一切的境界不起分別,不起煩惱,得無煩惱心、無掛礙心,是心參。我們自身的光明要像太陽光一樣,對萬物一視同仁,無物不照,好人它也照,惡人它也照,好、壞是別人的事,我們總要平等慈悲,若是與人計較,則自身也是半斤八兩。


  我們修苦行是在藉各種事境,磨煉我們不起無明煩惱,洗除習氣,鍛煉做人做事的各種能耐,並不是要做什麼勞力事,才叫做苦行,打破對一切順逆境的分別,就是在修苦行。出家就是要吃苦受苦,只有在苦中才能開發智慧。修就是要修這些壞的、惡的,這些逆因緣,會啟發出我們的智慧與知識,成就我們的忍辱行,讓我們處處無掛礙。當我們的智慧發展到某一程度時,就能折服某一程度的煩惱,所以,越是會修行的人,越是喜歡在逆境中修。


  什麼事都要學習放下,不要執著,不要樣樣記掛在心。自己了生死,才是要緊的事,不必去理會別人在演什麼戲。否則,自己跟著起煩惱,一起墮到三惡道去。


  這個人生就像在演電視劇一樣,各人扮演各種不同的角色,劇情發展悲歡離合、喜怒哀樂,看戲的人也隨著劇情忽喜忽樂、忽憂忽悲,而這好惡憂樂,也不過是我們自己眼根對塵境,在分別取捨。我們看娑婆世界也是一樣,順境、逆境、善的、惡的,心境隨之起伏,而不幸的是,我們的惡習深重,眼根對境,見惡易隨,見善難 徙,看到惡的,契合自己的惡性習氣,就心生歡喜,恣心縱意,隨順而去;而聽到佛菩薩的作為,像釋迦牟尼佛、觀音菩薩、地藏菩薩等,卻心生為難,認為那只是 佛菩薩們的境界,自己是凡夫,如何效得來,心生退卻,對佛菩薩只有空讚歎。結果,好的沒學到,壞的卻越染越深,這就是本身沒有誓願力的緣故。


  如果要練不倒單,先要從淡泊兩字開始學起,等到衣食住都能無礙,貪嗔癡也都消滅了,這樣子妄念自然消,才能談到禪定功夫。


  如遇高興歡喜,則問是什麼人在歡喜?如遇煩惱,則問是什麼人在煩惱?凡遇到什麼事,皆一句阿彌陀佛,高興也好,煩惱也好,要遠離是非,也是一句阿彌陀佛,要靜下來念佛,念到睡著也很好,一念(一念不生)能超出三界,又一念 (念而無念)到西方。修行要眼假裝沒看到,耳裝沒聽到,老實念佛,現在你們都是眼睛睜大大的,仔細看看。修行要人家愈不認識,愈好修。


  我們打鼓時,念『公事辦,公事辦,公事辦完辦私事』,就是不可人勞我逸,只圖自己念佛、拜佛、誦經,這些是屬私人的事,若不發心於公事,一味地自私,只顧自 己的念佛、拜佛,這樣的修持,乃是執我相,心地只有越來越窄,一輩子無法解脫。反之,將身心奉常住,為眾人做一切功德,令他人得到利益,這樣,雖然沒時間拜佛、誦經,但一切的經藏已在其中,則智慧漸開,心胸漸廣。


  修行人就是要在這色、聲、香、味、觸、法的業識順逆中求解脫,無魔不成道,成佛哪有那麼便宜之事,不經苦行,不經魔障,如何去曆練無明煩惱,修行人就是在修魔障,唯有沖破魔境中的無明煩惱,方能得到解脫,也唯有舍下色聲香味觸法,心無掛礙,才能得到清淨解脫,才能顯出菩提心來。所以,修行人不能怕魔障,不能貪圖安定順境,那樣是不會進步的。


  我們修行,便是要修六根對六塵所起的分別煩惱,分別善惡、好音壞音種種等,這種分別就是六根不清淨。修行就是要修這些分別煩惱,直至六根對六塵沒有分別,才是六根清淨,才能五蘊皆空。譬如說:別人罵你,那是消災,給你不好的臉色看,那是『最上供養』,要沒有分別,如獲至寶。


 


以上文章搜集自網路


sc-l.gif


佛像01.jpg 


sc-l.gif


勤修清淨波羅蜜  恆不忘失菩提心


滅除障垢無有餘  一切妙行皆成就


 華嚴聖因精舍  釋大寬 比丘 合十


地址Address:北市信義區吳興街122號


電話Tel: 886(國碼)–2(區碼)-23775886


牟尼佛法流通網  牟尼佛法論壇  藏經閣


慈悲喜捨小站  摩尼網路世界  普光明殿


佛網大聯盟  般若小站  IBC國際佛法中心


sc-l.gif


200871118162453165.gif


2010年10月13日 星期三

常律法師-算命

ap_F23_20100101083001585.jpg 


 


常律法師-算命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許多人都喜歡算命,稍不如意就去找算命先生,大小事都要請示算命先生,才能安心,好像一切都是命中註定。以算命來判斷未來的吉凶,此為一般人通常的習性。


 一般算命皆是排算天干地支,佛教對「命」則另有一種解釋。佛教稱命為「業」,普通人說的命運,佛教稱之為「業緣」。人皆以為這個會說話、吃飯、穿衣、走路的身邊,就是性命;佛教稱身體為「報身」,因過去所造的業,而有現在所受的身體。


「業」就是命,有「善業」、「惡業」兩種。過去造善業,就會受善報;過去造惡業,就會招惡報;若過去善惡業皆有,則善惡報皆會受到。


 善、惡業力,如影隨形,絲毫不爽,因果報應,一點不差。世間之人,因何有人享福,有人受苦?這皆因過去的宿業不同,「欲知前世因,今生作者是。」不僅各人的宿業不同,縱使是由同一母所生,遭遇亦各有異,相貌、行為、氣質、性格皆不相同,美貌的夫妻生出醜陋的子女;醜陋的父母卻生出莊嚴的子女,這都是因為業的不同啊!


「業」也就是命,並非外來,也非自然,乃是人心所造。佛家言:「萬法唯心」,如有人今天想學畫,明天想學插花,都是我們的心在轉變;若心不想畫畫、插花,那麼你的手也就不會去畫、去插花了。眼、耳、鼻、舌、身,亦是如此。


 心若不想看,眼則看不到外面的景色,當心頭憂愁、鬱悶,美景當前,亦無心欣賞;心若煩悶苦惱,縱令音樂美妙,也無法聽進心裡;心頭有妄想、煩惱,是香、是臭,也無法分別;若心不分別、不集中,身體則不知道冷暖、輕重、粗細、歡喜、痛苦;所有的感受都是心識的作用。


 世人皆希冀富貴、長壽、多子多孫,殊不知子孫皆是從前的因緣和合,不是巧合,也不是可預知的。前世有善緣,今世自然可長壽享福;前世有子孫的緣,今世自然就會有,若無子孫緣,就是強求亦不可得;富貴亦是如此,前世種什麼業,今生受什麼報;要知將來的命運,則反觀現在的起心動念,一切都決定在當下的善惡之 念,若能明日此理,不用去算命也能知命。


 可笑的是,世人皆懵懵懂懂的生,迷迷糊糊的死,沒有人知道自己身後世;而算命的人,問自己的因緣果報都難曉,又怎麼明曉他人的因果呢!真正能夠算命的,只有佛陀釋迦牟尼,唯其能知大地眾生的因緣果報,學者,應相信佛陀的智慧,不去算命,一切問「心」,心善則命好,心惡則命壞。


 行善造善業,未來自有好的果報,「莫問前程,但行好事。」前途自然光明。阿彌陀佛!


 


本文引用自:http://www.ebusa.org.tw/?p=875


6018890fg8fa3fe4f0ea4&690-1.jpg 


untitled.bmp


 


 勤修清淨波羅蜜  恆不忘失菩提心


 滅除障垢無有餘  一切妙行皆成就


  華嚴聖因精舍  釋大寬  比丘 合十 


 地址Address:北市信義區吳興街122號


 電話Tel: 886(國碼)–2(區碼)-23775886


 牟尼佛法流通網  牟尼佛法論壇  藏經閣


 慈悲喜捨小站  摩尼網路世界  普光明殿


 佛網大聯盟  般若小站  IBC國際佛法中心


untitled.bmp


星雲法師-求道四心

1070895141.jpg 


 


星雲法師-求道四心 


l-ir1.gif 


    大部分的人在不同階段都會有所追求,童年、青少年的時候要求學;長大成人要追求婚姻伴侶;畢業後,要追求具足財富、事業發展…等等,在各方面都有基礎後,他可能對這世間種種物質外在感到不能滿足,因此他要開始求道。求道也要求道的心,才能有所成就,以下四種心是必須具備的:


 


第一、能捨一切所有而不望報


    有的時候,我們懂得 布施、懂得慈悲、懂得服務,但是布施、慈悲、服務之餘,總希望別人能回報於我們。一有這種貪求望報的心理,就不是真的「道」,不是真正的功德。求道的人,他能捨一切所有而不望報,就好像太陽普照大地,而沒有要求大地萬物回報給他,所以太陽才成其擴大、成其普遍、成其永恆。


第二、能失生命財產而不捨法


    一個求道人,他寧可以損失財產,甚至犧牲自己的生命,都不會捨棄自己的道、自己的佛法、自己的信仰、自己的宗教。能可以看自己的道德、人格、信仰更重於生命財產,把道、信仰,看成比生命財產還重要,這才是求道之心。 


 


第三、能信甚深因果而不疑惑


    有時候,有的人對於自己一時的榮辱得失際遇,就心起懷疑,不信因果。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因果是不會錯誤的,因果的法則,比電腦還要準確,對於甚深因果不要疑惑,它不是宗教教化的戒條,而是我們心中的一把尺,度量自己的命運。因此,深信因果,就能為自己承擔、負責。


 


 


第四、能持清淨戒法而不毀犯


    所謂「戒為無上菩提 本,應當一心持淨戒。」戒是邁向解脫自在的法門,持戒是一種「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慈悲心與菩薩道的具體表現。因此,我們可以看到許多修道者,甚至只是一個沙彌,對矜持的信仰戒條,都不會輕易去毀犯。守持戒律時,應把握戒的基本精神,才不會拘泥戒條的形式,而能與時俱進,安頓身心,淨化社會。


 


    求道是為了昇華我們的人格,為了淨化我們的煩惱,為了擴大我們的心胸,為了莊嚴我們的世界,讓我們的生命更長久,更有意義。以上求道四心,是我們應抱持的信念。


 


本文引用自:http://www.ebusa.org.tw/?p=774


 


6018890fg8fa3fe4f0ea4&690-1.jpg 


untitled.bmp


 


 勤修清淨波羅蜜  恆不忘失菩提心


 滅除障垢無有餘  一切妙行皆成就


  華嚴聖因精舍  釋大寬  比丘 合十 


 地址Address:北市信義區吳興街122號


 電話Tel: 886(國碼)–2(區碼)-23775886


 牟尼佛法流通網  牟尼佛法論壇  藏經閣


 慈悲喜捨小站  摩尼網路世界  普光明殿


 佛網大聯盟  般若小站  IBC國際佛法中心


untitled.bmp


星雲法師-容納

 Wallcoo_com_Beautiful_nature_nla0004h.jpg


星雲法師-容納


    容器如茶壺、茶杯,因為有空間,所以可以容納茶水;房屋可以容納一家人,手提包可以容納日用品,倉庫可以容納貨物,都是因為有空間。一個人的成就有多大,也要看他的心量能包容多少。


 


    所謂「有容乃大」,人要學習自然,涵容一切,茲舉數例如下:


 


一、海納百川:


海有多大?海的深度、廣度不容易測量,但是我們可以知道的是,儘管江河溪水流入海裡,也不見其增;任憑海水滔滔東流,也不見其減。大海裡,大魚小蝦千奇百樣,大海不嫌其多;軍艦、商船航行其中,大海不嫌其多;萬萬千千的人在海邊戲水,在沙灘遊玩,大海也張開雙臂歡迎;靠海維生的人在海 底採礦、淘金,大海並沒有不容;甚至有的人漂洋渡海到各處求生,海洋更助其一臂之力,令他如願前往目的地。現在的海難雖然也不少,但那是人類的智慧還無法洞查大海的性能,卻無損於「海納百川」的精神,這是值得我們欽佩、學習的。


 


二、山納叢林:


地球上,讓人感到崇高偉大的就是峻嶺重山。你看!高山上野獸奔跑,飛禽歌唱,百花盛開,萬物欣欣向榮,甚至世間上最高的樹木都是出自於叢林,最大的礦石也取自於山林。人類夢想征服海洋和高山,其實大可不必,因為海洋、高山都已包容了人類;大海任你遨遊,高山任你行走,所以大家更應該知 道相容互助、同體共生的重要。高山能為我們阻擋颱風,海洋能為我們調節氣候,一個人如果自覺是高山大海的兒女,心量就能隨其增廣增大,所以,「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有何不好呢?


 


三、空納萬象:


世界上,比海還深、還大,比山還高、還廣的,非虛空莫屬。虛空到底有多大?科學家到現在也還不知道虛空到底如何,只有佛教說虛空無量無邊。在無限的虛空裡,萬物因為虛空的包容而存在,而成長,而活著。虛空包容萬象,因為有「空」,大地任我們遊走、空氣給我們呼吸、萬物供我們取用,假如 沒有「空」,人類就不知道安住於何處了。所以,我們應該要歌頌空的偉大、空的包容。「空」中才能生妙有!


 


四、人納善言:


世間上,雖說海深、山高、空也大,其實人更是妙。人的心,是高山、海洋所不能比,唯有「空」,所謂「心如虛空」、「心空及第歸」,因為人心如虛空,所以應該廣納善言、善事。一個人的心有多大,他的事業就有多大。一個人的心只愛一家人,他可以做家長;愛一鄉的人,可以做鄉長;心中有國 人,就可以做國主。


 


    我們的心有多大呢?君子、小人我們都能包容嗎?善人、惡人我們都能不捨棄而救度嗎?對於少數一些人,聞一句善言都不願入耳,可見其心量之小。


    其實,人能盡聽天下之善言、包容天下之善事,就能包容天地,這是何其偉大,何不敞開心胸包容乎!


 


本文引用自:http://www.ebusa.org.tw/?p=768


 


6018890fg8fa3fe4f0ea4&690-1.jpg 


untitled.bmp


 


 勤修清淨波羅蜜  恆不忘失菩提心


 滅除障垢無有餘  一切妙行皆成就


  華嚴聖因精舍  釋大寬  比丘 合十 


 地址Address:北市信義區吳興街122號


 電話Tel: 886(國碼)–2(區碼)-23775886


 牟尼佛法流通網  牟尼佛法論壇  藏經閣


 慈悲喜捨小站  摩尼網路世界  普光明殿


 佛網大聯盟  般若小站  IBC國際佛法中心


untitled.bmp


毀壞善業功德的四種方式

1070895142.jpg 


毀壞善業功德的四種方式


 


    做了善事以後,一定要如理回向。因為善業在沒有成熟前,就有可能遭到損壞。何種情況會毀壞善業呢?


 


  第一、發瞋恨心。在大乘佛教裏,所有煩惱中最嚴重的就是瞋恨心。生起嚴重的瞋心,立即就可以毀壞一百個大劫所積累的善業,甚至更多。我們艱苦所積累的功德,若不忍辱,會被一念嗔火所毀滅。經中所說的:「一念嗔火起,百萬障門開」。就是這個道理。嗔火燒功德林啊,我們一定要切記;


 


  第二、自詡功德。例如,某人在念了一億文殊心咒以後,故意在他人面前賣弄自己的功德,炫耀自己的修行,誇誇其談地宣傳自己如何了不起,這樣也會毀壞自己的善業;


 


 


  第三、於善生悔。例如,某人如理如法地放了生,可是,過了一段時間後,就生起後悔心:「我當時的放生是在浪費錢財,是不應該做的。」像這樣的後悔,就會立即毀壞以前所做的一切放生善業;


 


  第四、顛倒回向。例如,某人在行善之後,如果這樣回向:「祝願我依靠此善根,能夠成為一個很有實力的人,從而消滅我的怨敵某某人。」這就是顛倒回向。凡是以貪瞋癡為根本的回向,都叫顛倒回向。這樣回向以後,雖然有可能成熟其所發的惡願,但在此果成熟以後,就再也不會產生其他的善報。


 


  如果我們不及時如法地回向,在以上這些情況下,即使再多、再殊勝的善根,都會被毀於一旦。在這些毀壞善業的因素當中,最容易出現的是瞋恨心,它能毀壞無以計數的善業,對凡夫人而言,是非常可怕的。所以,行善之後最好立刻回向。  


  如理回向之後,善業是否便不會被毀壞呢?如法的回向,特別是在為菩提而回向之後,在一般情況下,善根是不會被毀壞的。所以,建議同修們,時時刻刻警醒自己,穩住修道向善的那顆菩提心,讓心魔永遠沒有空隙可乘,讓我們的功德永不唐捐。


     摘自《慧燈之光》之二 


l15.jpg


  附:淨空老法師有關「嗔恚燒毀一切功德」的開示摘錄


  在佛家講: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我們細細想,佛家這句話說得不過分。學佛的同修也常常聽到「火燒功德林」,火是嗔恚、發脾氣。所以一個人修積功德非常非常之難,你修積功德修積好多年了,你哪一天一不高興,一個脾氣發了,你的功德全完了,所以功德很不容易成就。我們要想一想,自己積功累德,到底積了多少功德,要想一想,從哪一天發脾氣之後算起。如果昨天發了一頓脾氣,你的功德沒有了,你的功德頂多就是幾個鐘點。早晨發了脾氣之後,功德完全沒有了。為什麼?功德是清淨心,功德是戒定慧。你一發脾氣,你的清淨心不見了。(出自淨空老法師《十善業道經講記·第68集》2000年9月講於新加坡淨宗學會)


 


(轉自學佛網:http://big5.xuefo.net/show1_32932.htm)


18_time135-1.jpg


 


6018890fg8fa3fe4f0ea4&690-1.jpg 


untitled.bmp


 


 勤修清淨波羅蜜  恆不忘失菩提心


 滅除障垢無有餘  一切妙行皆成就


  華嚴聖因精舍  釋大寬  比丘 合十 


 地址Address:北市信義區吳興街122號


 電話Tel: 886(國碼)–2(區碼)-23775886


 牟尼佛法流通網  牟尼佛法論壇  藏經閣


 慈悲喜捨小站  摩尼網路世界  普光明殿


 佛網大聯盟  般若小站  IBC國際佛法中心


untitled.bmp


2010年9月24日 星期五

布施者果報自得—-文/BY 常律法師

 


 


3.jpg 


 


布施者果報自得-文/BY 常律法師


ap-l.gif


  


布施者果報自得


施者恆施,施者自受其功德,絲毫不爽。


從前,佛陀在王舍城的南陀竹園內講經時,有個名叫昇文的婆羅門修行者來拜訪佛陀,他和世尊相互問訊後,這個婆羅門向佛陀請示道:「佛陀!我有個感情很好的親戚最近往生了,我與他的親情深厚,所以很誠懇的為他做一些布施的功德,請問世尊,他可以得到我布施的食物嗎?」


佛陀對這位婆羅門說:「這可不一定,如果你這位親戚是墮入地獄道的話,他得到的是地獄眾生應有的飲食,而不是你布施的食物和東西;他若是墮入畜生道或餓鬼道,那他自然會得到畜生道或餓鬼道中應得的食物,也無法得到你所布施的食品,但是,在餓鬼道中有個叫入趣餓鬼的地方,如果你的親戚是投生在那個地方,那他就可以得到你布施的食物了。」


婆羅門又請教佛陀:「如果我這位親戚沒有墮入在入趣餓鬼道中,那我布施的東西該是誰得到呢?」佛陀說:「如果是這樣,你的其他生在入趣餓鬼道中的親戚朋友,可以得到你布施的東西。」婆羅門又問:「佛陀!如果我那些親戚朋友都沒人墮入在入趣餓鬼道中,那我所布施的東西又是誰可得到呢?」佛陀便說:「如果是這樣,布施的福德便由你自己得到囉!如果一個人做了布施,則他所布施的功德一定不會落空的。」


婆羅門進一步請示佛陀:「布施的人可得到自己布施的福德,這句話該如何說呢?」佛陀開示:「這就像有的人殺生作惡,雙手沾了血腥,甚至造了十種惡業(殺生、偷盜、邪淫、妄語、惡口、綺語、兩舌、貪、瞋、癡),但是也曾經誠心的布施過錢財、衣服、飲食、明燈等,種種清淨莊嚴的東西給出家人、婆羅門、甚至乞 丐,現在他因造惡而受報投胎為象,那麼在象的一生中,也會因曾經做過的布施功德,而受到好的果報;如果他墮入畜生道中,投胎為牛、馬、豬等,也會因他前世布施的功德,而得到他應得的福報;布施的功德會隨著他投胎的不同場所而得到受用。」


「如果施者能持戒,不作殺盜淫妄等十惡業的事,甚至有正知正見,作了上述所說的布施,必然會因為這些功德而生在人道中,享受他布施的果報;若因持戒而投生在天界,那麼他所作的布施,也必能在天界獲得好的果報。婆羅門!這就叫做『施者恆施,施者自受其功德。』果報絲毫不爽啊!」這位婆羅門聽了佛陀的開示後, 非常歡喜,便問訊告別佛陀而去。


由這段故事給我們的啟示是:生在世時,若曾經布施財物、飲食給別人、乞丐、甚至出家師父,則未來無論投生在那一道,都會享受到一輩子布施的福報和功德;也就是說,這輩子布施多少給別人,未來一定可以得到所布施的福報的。所以,奉勸每個人若有能力的話,要多布施,和人結緣,多幫助別人,因為我們今日幫助別 人,在未來世也會得到同樣的幫助,助人就如同助自己一樣,布施別人也就等於布施自己,將來無論投生在任何一道,我們都可以享受到現今所布施的福德。希望人人多行布施,這樣會使他人因為我們的布施而得到快樂和幸福,而自己在未來可得到更大的福報。阿彌陀佛!


 


本文引用自:http://www.ebusa.org.tw/?p=868


 


 


 


 


ap-l.gif


 


6018890fg8fa3fe4f0ea4&690-1.jpg 


untitled.bmp


 


 勤修清淨波羅蜜  恆不忘失菩提心


 滅除障垢無有餘  一切妙行皆成就


  華嚴聖因精舍  釋大寬  比丘 合十 


 地址Address:北市信義區吳興街122號


 電話Tel: 886(國碼)–2(區碼)-23775886


 牟尼佛法流通網  牟尼佛法論壇  藏經閣


 慈悲喜捨小站  摩尼網路世界  普光明殿


 佛網大聯盟  般若小站  IBC國際佛法中心


untitled.bmp


 



 


2010年9月14日 星期二

為什麼要念佛 —文/ by 宣化上人

 


  %E5%AE%A3%E5%8C%96%E4%B8%8A%E4%BA%BA.jpg


為什麼要念佛 —文/ by 宣化上人


005.bmp


萬人修萬人去的念佛法門


  為什麼我們平時要念佛呢?平時念佛就是為臨終時做準備。為什麼不等到臨終時才念呢?因為習慣是日積月累而成的,你平時沒有念佛的習慣,等到臨命終時,就不會想到要念佛,或根本不知道要念佛。所以平時要學著念佛、修淨土法門,等到臨命終時 才不會驚慌失措,而得以順利往生極樂世界。


    為什麼要往生極樂世界?因為阿彌陀佛在因地為比丘時,曾發四十八大願,其中說:「我成佛之後,十方所有的眾生,若有念我『阿彌陀佛』名號,我一定接引他到我的世界,將來成佛;在我的世界裏,眾生都是由蓮華化生,所以身體清淨無染。」因為阿 彌陀佛這種大願,因此一切眾生都應該修「念佛法門」,這是很對機、很容易修的一個法門。


 


    在《大集經》上又說:「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這就是說億億人修行,卻一個得道的都沒有,只有念佛才能往生極樂世界而得度。尤其現在是末法時代,念佛正與一般人的根機相應。


    但在西方,現在不是末法時代,可以說是正法時代;為什麼說是正法時代?因為佛法剛剛傳到西方國家來,正要興旺,所以現在美國有很多人歡喜參禪打坐,這也是正法的表現。在正法時期也可修念佛法門,末法時期也可修念佛法門,什麼時代都可以修行;如果有人對於其他法門,功夫用不上,可以修念佛法門。


 


    永明延壽禪師說:「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又參禪又念佛,好像老虎有犄角;現世可以為人的師表,將來可以成佛作祖。


 


    所以真正參禪的人,就是真正念佛的人;真正念佛的人,也就是真正參禪的人。再深一層說,真正持戒的人,也就是真正參禪;真正參禪的人,也就是真正持戒的人。那麼真正講經說法的人,他是為講經而講經,也就是真正參禪。《永嘉大師證道歌》上說:「宗亦通,說亦通,定慧圓明不滯空。」又會參禪,又會講經,這是 宗說兼通。再進一層說,真正持咒的人、真正修密宗的人,也就是真正參禪。


    禪、教、律、密、淨,雖說五種,歸根究底地說都是一個,沒有兩個;其實再深一層說,連一個也沒有,怎麼說會有五個呢?真正學佛的人,在這一點上應該明白。


    所以有的人有門戶之見,認為念佛法門最高,參禪不對;或者有人說參禪最高,念佛錯誤;這都是沒有明白佛法的人。應知一切皆是佛法,皆不可得;既無法可得,何必又在頭上安頭?何必無事找事做呢?你若真明白法了,是無法可得的。可是對一些不明白法的人,你對他說根本什麼也沒有,他就會失望;所以佛施權法, 就是為了說實法;佛說權智,為的是說實智。實智是什麼呢?實智是一個「歸無所得」,實相無相,無所無相,這才是真實的智慧


 


本文引用自:http://www.ebusa.org.tw/?p=199



 005.bmp


6018890fg8fa3fe4f0ea4&690-1.jpg


miyako_line_3.gif


 勤修清淨波羅蜜  恆不忘失菩提心


 滅除障垢無有餘  一切妙行皆成就


  華嚴聖因精舍  釋大寬  比丘 合十 


 地址Address:北市信義區吳興街122號


 電話Tel: 886(國碼)–2(區碼)-23775886


 牟尼佛法流通網  牟尼佛法論壇  藏經閣


 慈悲喜捨小站  摩尼網路世界  普光明殿


 佛網大聯盟  般若小站  IBC國際佛法中心


miyako_line_3.gif


2010年9月7日 星期二

十二因緣-就是糊塗因、糊塗果

fallen-leaves1-2010-3.jpg 


十二因緣-就是糊塗因、糊塗果


宣公上人開示


 


    《心經》中的「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這是說「十二因緣」的道理。由這十二種的緣作為助緣,幫助人生了死,死了生。這「十二因緣」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


 


    什麼是「無明」?「無明」就是不明白。不明白又是什麼呢?就是俗話所說的糊塗。糊塗就是不懂道理,糊糊塗塗的。因為糊糊塗塗的時候不明白,就做出糊塗的行為,就有妄行了。什麼叫「妄行」呢?「妄行」就是不應該做的而去做。有了妄行,就有一種虛妄的認識,「識」就是一種認識。有了虛妄的認識,就有一種糊塗的「名色」。有糊塗的名色,就有一種糊塗的入;人有六根,所以就有「六入」。有糊塗的入,就有一種糊塗的「觸」。有糊塗的接觸,就想要有一種糊塗的「受」。有了糊塗的享受,就有了糊塗的「愛」。有了糊塗的愛,就有一種糊塗的「取」。有了糊塗的求取,就想有一種糊塗的「有」,有也就是得。有了糊塗的得,就有了「生」。有了來生,就有了「老死」。


 


    這一些個因緣,都是開始於這個「糊塗」。開始是糊塗,所以結果也糊塗;這一生糊糊塗塗的,又有一個來生,來生還是糊塗。十二因緣最初就是個糊塗,所以十二因緣就是個糊塗因緣。糊塗因緣,就是凡夫所不能明白的這種因緣。這十二因緣就是說「我們人怎麼樣受生、怎麼樣死的道理」。


 


    人的欲念,食欲或者色欲,是從什麼地方生出來的呢?都是從「無明」生出來的,「無明」就是糊塗的一個別名。無明生出來了,就想要去做。因為無明,就有男女的性行為。這個性行為就是由糊塗而發生,然後才有這種糊塗的行為,這就是「無明緣行」。有糊塗的行為,然後就生出來一種糊塗的認識、糊塗的分別。這種識也就是中陰身,在男女有性行為的時候,這中陰身離得千里萬里,都看得到這個地方有一線很小、很小的光明,它和這個父母有眷屬因緣的,就看得見這個亮光,就到那兒去投胎,這個識就投胎了;所以說「行緣識」。


 


    「識緣名色」,識投胎了,這就有了「名色」。「名」,就是受想行識四蘊;「色」,就是色蘊。叫受想行識這四蘊,在母腹裏頭只有這麼個名稱,還沒有真實的成就。等到出生,名色具足,就有六入了;這就是「名色緣六入」。「六入」,就是六根對外境生出見性、聞性、嗅性、嚐性、覺性、知性這六種性,這叫六入。由這種六入,這個小孩子就有了一種觸覺,所以說「六入緣觸」。有了觸覺,這個小孩子就有一種領受的感覺,這叫「觸緣受」。「受緣愛」,有了領受,就生出一種愛心來。生出愛心,然後就想要求取,求取這種的所愛,所以「愛緣取」。因為求取,所以就想要佔有、想要得著,這叫「取緣有」。「有緣生」,因為想要得著,所以就又有了來生。「生緣老死」,有了來生,就又有老死。這就是十二因緣的「流轉門」。


 


    如果無明沒有了呢?這行也沒有了。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也沒有了。識滅,名色也滅了,名色滅,六入也滅了。六入滅,觸也滅了。觸滅,受也滅了。受滅,愛也滅了。愛滅,取也滅了。取滅,有也滅了,有滅,生老死都滅了。這是十二因緣的「還滅門」。所以才說「無無明盡本性空」,本性空了,沒有無明。




 


    「十二因緣」這一連串的關係若都沒有了,就好像萬里晴空一樣,又好像水清月現。你若能了悟這十二因緣的法,那時候就好像人喝水一樣,這水是熱的、是冷的,你自己知道。但是如果你自己不去實實在在修行,來參悟、了悟這十二因緣,就光說十二因緣空了、空了、空了,那是沒有用的!


 


 


59-f.jpg 


 


 


amita-1.jpg


 


miyako_line_3.gif


 勤修清淨波羅蜜  恆不忘失菩提心


 滅除障垢無有餘  一切妙行皆成就


  華嚴聖因精舍  釋大寬  比丘 合十


 


 地址Address:北市信義區吳興街122號


 電話Tel: 886(國碼)–2(區碼)-23775886


 牟尼佛法流通網  牟尼佛法論壇  藏經閣


 慈悲喜捨小站  摩尼網路世界  普光明殿


 佛網大聯盟  般若小站  IBC國際佛法中心


miyako_line_3.gif


2010年9月5日 星期日

人間萬事–找到了——文/BY 星雲法師

09-1.jpg 


人間萬事–找到了—文/BY 星雲法師


 


    失落的東西,忽然找到了,多麼的歡喜。「找到了」實在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尤其是找到「東西」之外,如果能夠找到「自己」,更是值得慶喜。人生應該找到自己的什麼呢?例舉如下:



一、找到了自己的缺點:


    人很容易看到別人的不是,卻看不到自己的缺點。有朝一日,自我反省,找到了自己的缺點,例如貪心太重、脾氣太大、語言太多、習慣不好、心地不良等,假如知道自己的缺點而加以改之,這是多麼值得慶賀的事。



二、找到了自己的問題:


    有一些事被人怨怪,被人責備,產生誤會,找不到問題所在。有一天忽然發現問題的徵結,是由於自己的自私、執著、禮貌不夠、度量不寬……;一旦找到問題的原因所在,並且加以改進,必是人生美事。



三、找到了自己的興趣:


    有的人做任何事都提不起興趣,假如能在工作之外找到自己的興趣,例如喜歡繪畫、歡喜唱歌、樂於尋幽覽勝,甚至喜愛蒔花植草等,只要有興趣,人生就會活得很有樂趣。



四、找到了自己的目標:


    一個人沒有目標,沒有方向,像是無頭蒼蠅,找不到生活的重心、意義;假如能立定自己的志向,確立自己的目標,不管從政、經商、治學,或是務農、做工等,只要有了生活的目標,踏實的過日子,就算不能成大功、立大業,至少也能活得自在歡喜。



五、找到了自己的良師:


    世間上,男女想要找個結婚的對象比較容易,若想找個值得跟隨學習的良師,就不是那麼容易的事了。尤其「經師易遇,人師難遭」,士農工商各種技術上的老師還容易找,心性上、道德上、人格上的良師,就難遭難遇了。有幸找到了,要肯聽他的指導、開示,要能接受他的糾正、改錯,那真是人生之樂。



六、找到了自己的益友:


    語說,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但是朋友也有益友與損友之別;能夠找到一個相知相惜的知心益友,彼此志同道合,患難與共,生死不棄,那真是人間最幸福美好的事。



七、找到了自己的因緣:


    世間凡事要靠因緣際會,因緣不到,求也求不來;因緣成熟了,不求自然能成就。所以,一旦遇到自己的好因緣,當然是好事,只是因緣也要靠自己培養,種善因,結善緣,自然會有好的因緣幫助我們成就好事。



八、找到了自己的真心:


    人如果不認識自己,不明白自己,就像行屍走肉一般,做不了主;有一天忽然找到了自己,明明白白的認識了自己的本性、本心,見到了自己本來的面目,那就是找到了自己的本家,這才是人生真正最值得歡喜的事。


 


本文引用自:http://www.ebusa.org.tw/?p=764


  hinalines.jpg


 


 


amita-1.jpg


 


miyako_line_3.gif


 勤修清淨波羅蜜  恆不忘失菩提心


 滅除障垢無有餘  一切妙行皆成就


  華嚴聖因精舍  釋大寬  比丘 合十


 


 地址Address:北市信義區吳興街122號


 電話Tel: 886(國碼)–2(區碼)-23775886


 牟尼佛法流通網  牟尼佛法論壇  藏經閣


 慈悲喜捨小站  摩尼網路世界  普光明殿


 佛網大聯盟  般若小站  IBC國際佛法中心


miyako_line_3.gif


2010年9月3日 星期五

星雲法師:心的牢獄

ap_F23_20100810013248527.jpg 


星雲法師:心的牢獄


 


    一個人,如果做了違法的事,被人一狀告到法院,就要接受法律的審判。有時候雖然別人沒有提出告訴,沒有受到國法的制裁,但卻逃不過自己良心的責罰,因而終生住在「心的牢獄」裏。 


 


  其實,舉世滔滔,滿街的行人,如果讓每一個人自己來反省,你能說自己從未做過違背良心的事情嗎?如果做了違法的事,自己坐進了心的牢獄,表示還有良知、懂得慚愧,這種人還好,就怕有的人恬不知恥,雖然他心中沒有牢獄,但是將來因果報應,還是免不了會有刀山劍樹的地獄之災。  


 


  社會上,有的人雖然犯了法,身陷囹圄,身體失去了自由,但因為他懂得反省、知道懺悔,反而得到了心靈的解脫,得到了靈魂的自由。所以,牢獄裏的犯人,其實是用時間換取了空間,讓他在牢獄裏能夠自由的思想、自由的反省、自由的懺悔。所以,外在有形的牢獄,反而開啟了他的心靈之門,開啟了他的性靈之光。  


 


  反觀一些每日奔走在市儈之途的自由之人,他們的心靈卻被權勢名位、利害得失、人我是非、無明煩惱等緊緊的束縛住,正如禪門的「鵝在瓶裏」,不得自由。  


 


  社會上的牢獄有多種,依罪行輕重、定讞與否?分別有看守所、少年觀護所、少女技藝所、外監、重刑犯監獄、終生監禁等。  


 


  世間之外,佛經裏有所謂的十八種地獄,分別是八寒、八熱、孤獨、近邊等地獄。其實這些地獄也就是我們自己心中的牢獄,例如:欲望的牢獄、瞋恨的牢獄、我執的牢獄、愧疚的牢獄、懊悔的牢獄;驚慌恐懼的牢獄、灰心絕望的牢獄、憂悲苦惱的牢獄等。  


 


  這麼多的牢獄,其實都是源於「五蘊」所積聚的「我」;我,就是牢獄,五蘊熾盛就是牢獄。因此佛經說:三界無安,猶如牢獄,沒有獲得解脫的人,每天就像被杻械枷鎖拘身,時刻不得自在。  


 


 hinalines.jpg


 


  吾人要如何才能從「心的牢獄」裏解脫出來呢?


 


  第一、信仰:信仰的鑰匙可以開啟心牢之門,到達快樂的天堂。


 


  第二、慈悲:慈悲的鑰匙可以開啟心牢之門,到達無爭的領域。


 


  第三、智能:智能的鑰匙可以開啟心牢之門,到達光明的淨土。


 


  第四、道德:道德的鑰匙可以開啟心牢之門,到達完美的世界。  


 


  聰明的你,是否找到開啟心牢的鑰匙了呢?


 


(轉自學佛網:http://big5.xuefo.net/show1_37219.htm)


 


 


  hinalines.jpg


 


 


amita-1.jpg


 


miyako_line_3.gif


 勤修清淨波羅蜜  恆不忘失菩提心


滅除障垢無有餘  一切妙行皆成就


 華嚴聖因精舍  釋大寬  比丘 合十



地址Address:北市信義區吳興街122號


電話Tel: 886(國碼)–2(區碼)-23775886


牟尼佛法流通網  牟尼佛法論壇  藏經閣


慈悲喜捨小站  摩尼網路世界  普光明殿


佛網大聯盟  般若小站  IBC國際佛法中心


miyako_line_3.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