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5日 星期五

沙彌是梵語,中文意思為「息慈」,謂息惡行慈也。No.007 wiki 佛學教室。佛法入門 News

沙彌是梵語,中文意思為「息慈」,謂息惡行慈也。No.007 wiki - 佛學教室。佛法入門 - Wiki 弘憶論壇 | Google Yahoo Facebook PTT




沙彌是梵語,中文意思為「息慈」,謂息惡行慈也。No.007

釋題義
梵語沙彌,此云息慈。謂息惡行慈,息世染而慈濟眾生也。亦云勤策,亦云求寂。

「梵語」是印度古時的語言,「此云」者即此地語言。西域記說:印度的梵文,是梵天所造的,故名梵文。依梵文所發的語音,便叫「梵語」。梵語沙彌,譯成我們此地話叫息慈。息慈的意思,是息惡行慈。若問息什麼惡?行什麼慈?答道:「息世染(惡),而(行)慈濟眾生(事)也。」息世染者,世間五欲,能染污梵行,故名世染,一切眾生,不明世間五欲,是因緣生起,自性本空,所以貪染執著;由貪染故,身口意三造作惡業,惡業既成,循業受報,輪六道,受苦無窮。

解釋:  不明世間五欲,是因緣生起,自性本空 → 因為不明白這世間的五欲(財色名食睡、色聲香味觸),只不過是假藉各種因緣、條件短暫的生起,真正五欲的本質是「空」無所有的。

出家修道,原為了生脫死,此沙彌戒,制禁六根,「息」造諸「惡」;令「息」六情,不貪「世染」,苦海茫茫,回頭是岸,此正了生脫死最捷之徑。慈濟眾生者,是說行救濟事業時,不可存私欲心,而要以「慈」悲心,行利「濟」一切「眾生」事業。

解釋:  此沙彌戒,禁制六根 → 這沙彌戒,制止「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貪染執著

令「息」六情,不貪「世染」,苦海茫茫,回頭是岸,此正了生脫死最捷之徑
→ 令修行者平息「喜、怒、哀、樂、好、惡」這六情,不貪著「世間五欲」之染污,生死苦海茫茫,回頭學佛是岸,這沙彌戒律正是了生脫死最快速的方法。

綜合起來說:做沙彌的行者,受持沙彌律儀,清淨無犯,便能息世染惡,慈濟眾生。息世染為斷生死因,屬自利(即智德、斷德);慈濟眾生為福德因,屬利他(即恩德)。自利利他,三德兼修,成佛可期,是故沙彌,別名求寂。

解釋:  息世染為斷生死因,屬自利(即智德、斷德) → 平息對世間五欲的染著,以斷除生死輪迴的根本,這是屬於自利方面,(也就是涅槃三德中的智德與斷德。)(智德是佛能知一切法的德行,斷德是佛能解脫一切煩惱的德行。)

三德兼修,成佛可期,是故沙彌,別名求寂
→ 涅槃三德齊修,將來一定可以成佛,所以沙彌又稱為「求寂」(就是「追求寂靜涅槃」的意思)

亦云勤策者,勤是精「勤」,策即「策」勵。初學沙彌,世俗習氣未除,容易懈怠放逸,故須以沙彌律儀,精勤策勵。令其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亦云求寂者,寂是圓寂——「德無不具名圓,惑無不名寂。」圓寂的梵語叫做涅槃。比丘戒叫近圓,沙彌戒叫求寂,這就是說,初學沙彌,當發大心,進受比丘戒,求證涅槃妙果。

解釋:  德無不具名圓,惑無不盡名寂 → 一切德行悉皆具足名為「圓」,一切煩惱悉皆滅盡名為「寂」

比丘戒叫近圓,沙彌戒叫求寂
→ 比丘戒叫近圓(接近圓滿一切德行),沙彌戒叫求寂(追求滅盡一切煩惱)

求證涅槃妙果 →
追求證悟 究竟圓滿寂靜涅槃的成佛果位。

沙彌之名,雖有三義,理實一貫:1.息慈——息是誡止,息世染惡,即對治悉檀。慈是勸作,行慈濟事,即世界悉檀。教經也。2.勤策——勤是作持,眾善奉行;策是止持,諸惡莫作。即為人悉檀。行經也。3.求寂(圓寂)——圓是作果,德無不具;寂是止果,惑無不盡,即第一義悉檀。理經也。是故沙彌一名,德具三經,功備四悉,循名覈義,當知如何立身行道矣。

解釋:  理實一貫 → 其含意實在是一個貫通的道理

1.息慈─息是誡止,息世染惡,即對治悉檀。
1.沙彌名為「息慈」─息是告誡自己停止造惡因,停止造作世間種種染污的罪惡,這就是「四悉檀」中的「對治悉檀」。(四悉檀:佛陀成就度化一切眾生的四種方法。)(對治悉檀:斷惡悉檀。)

2.勤策—勤是作持,眾善奉行;策是止持,諸惡莫作。
2.沙彌又名勤策—勤是積極的持戒,要眾善奉行;策是消極的持戒,要諸惡莫作。

即為人悉檀。行經也
→ 這就是四悉檀中的「為人悉檀」 (即「生善悉檀」) ,也就是「教、行、理」三經裡的「行經」。(「教、行、理」三經是天台宗對於一切佛經內容的三種分類。)

3.求寂(圓寂)─圓是作果,德無不具;寂是止果,惑無不盡,即第一義悉檀。 → 沙彌又稱為「求寂」(圓寂) ─「圓」是積極作善的果報,具足一切德行;「寂」是消極不作惡的果報,滅盡一切煩惱,也就是「四悉檀」中的「第一義悉檀」(入理悉檀)

德具三經,功備四悉,循名覈義
→ 具足了「教、行、理」三經之德,完備了「四悉檀」之功,依著「沙彌」之名去了解其中的含義。


律儀者,十戒律、諸威儀也。

戒律者,防非止惡曰「戒」,決斷輕重開遮持犯名「律」。沙彌受持的戒律有十條,故云「十戒律」。十條戒律,如下文戒律門所說。

解釋:  決斷輕重開遮持犯名「律」 → 決定判斷言行是否合乎戒學,是屬於「輕戒或重戒?」,「何時可開方便、何時不能開方便?」,「是持戒或犯戒?」,這樣子稱為「律」。

諸威儀的「諸」字,解作眾多的意思。威者「威」嚴,儀是「儀」表。左傳說:「有威可畏謂之威,有儀可則謂之儀。」佛門中的威儀,即是戒行清淨,僧相威嚴,儀表端莊,舉止合度。堪作人天師範,普令神鬼欽伏。沙彌應學的威儀很多,故名「諸威儀」,依戒經說有七十二則,蓮池大師輯其切要者,在本書中列為二十四章。

解釋:  左傳說:「有威可畏謂之威,有儀可則謂之儀。」
→ 春秋時代魯國太史左丘明寫的「左傳」,書中說:「有威嚴可讓人敬畏,稱為『威』,有典範可讓人效法稱為『儀』。」

又,戒律是體,止持也;威儀是用,作持也。有戒律無威儀,則律為虛設,亦無以見戒律之體;有威儀無戒律,則持犯無稽,亦無以成威儀之用。有律有儀,內外一如,沙彌之名,體用雙彰。

解釋:  戒律是體,止持也;威儀是用,作持也。→ 戒律是不變的本體,止息一切惡就是受持戒律也;威儀是緣起的妙用,作成一切典範就是受持威儀也。

有戒律無威儀,則律為虛設,亦無以戒律之體;
→ 有戒律而沒有威儀,則戒律起不了作用形同虛設,這樣也就無法顯示戒律的本質;

有威儀無戒律,則持犯無稽,亦無以成威儀之用。
→ 有威儀而沒有戒律,則持戒或犯戒無法考核,這樣也就無法成就威儀的功用。




       ┌息──息惡──息世染惡──止教 
     ┌┤                                ├教
   沙│└慈──行慈──行慈濟事──作教 
   
  彌│┌勤──精勤──眾善奉行──作持 
     ├┤                                ├行
   三│└策──策勵──諸惡莫作──止持 
    
   義│┌求──尋求  ┌德無不具名圓──作果┐
     └┤                                ├ 理
       └寂──圓寂─┴惑無不盡為寂──止果┘


                        ┌止──諸惡莫作   ┌ 有律有儀
                                        
  律──十條戒律──體─┴有律無儀律為虛設 │ 內外一如
                                          
  儀──廿四威儀──用─┬有儀無律持犯無稽 │ 沙彌之名
                                        
                        └作──眾善奉行   └ 體用雙彰


測驗題
1.梵語沙彌,譯成中文有那三義?
2.貪染世間五欲,有什麼過惡?
3.受持沙彌戒,可望成佛嗎?
4.略釋戒律的意義。
5.威儀的解釋,佛門與儒家有何不同?
6.試說戒律與威儀之關係。


牟尼佛法流通網 弘律沙門
釋大寬法師 合十


牟尼佛法流通網-佛教Buddha佛經Sutra佛學Buddhism佛網Buddhanet
勤修清淨波羅蜜   恆不忘失菩提心

滅除障垢無有餘   一切妙行皆成就
牟尼佛法流通網 釋大寬法師 合十 分享


2015年5月14日 星期四

英翻中 vs 中翻英 is 線上字典 Google Yahoo Wiki

英翻中 vs 中翻英 is 線上字典 Google Yahoo Wiki




英翻中 site:www.buddha-hi.net的相關搜尋

www.buddha-hi.net/re/thread-33631-1-1.html



2012715 - 1 篇文章 - ‎1 位作者
本帖最后由釋大寬法師于2012-7-14 21:52 编辑Google翻譯(英翻中) Google翻譯(中翻英) ,Wiki 弘憶論壇| Google Yahoo Facebook PTT.
篇文章
2013611
篇文章
201369

www.buddha-hi.net/re/thread-39237-1-1.html



2013612 - 4 篇文章 - ‎4 位作者
中翻英姓名中譯英系統護照外文姓名拼音參考外交部領事事務局全球資訊網www.boca.gov.tw › 首頁› 護照‎ 中翻英:本系統可翻譯「漢語拼音」、「 ...
您已造訪這個網頁 2 次。上次造訪日期:2015/2/21
www.buddha-hi.net/re/thread-28008-1-1.html



2012517 - 4 篇文章 - ‎3 位作者
馮馮 | 抽籤程式 | ppar | | 大悲咒下載 | 英翻中 | txt電子書下載 | 中翻英 | 佛教 ... iPhone 6 | iPad | 停班停課 | 颱風假 | 台北市政府 | 行政院 | 中元節.
您已造訪這個網頁 5 次。上次造訪日期:2015/4/28
www.buddha-hi.net/re/thread-39236-1-1.html



2013612 - 2 篇文章 - ‎2 位作者
英翻中Google翻譯translate.google.com.tw/‎ Google 的免費線上翻譯服務可以瞬間翻譯文字與網頁。此翻譯器字典支援:中文(繁體)土耳其文中文 ...
www.buddha-hi.net/re/thread-39205-1-1.html



201369 - 1 篇文章 - ‎1 位作者
英翻中名字姓名中翻英中文姓名英譯.姓名翻譯姓名音譯c2e.ezbox.idv.tw/name.php‎ 姓名英譯使用中華民國(台灣)外交部領事事務局全球資訊網 ...
www.buddha-hi.net/re/thread-39209-1-1.html



2013610 - 2 篇文章 - ‎2 位作者
英文翻譯中文Google 翻譯translate.google.com.tw/‎ 此翻譯器字典支援: ... Google翻譯(英翻中) Google翻譯(中翻英) ,Wiki 佛教弘憶論壇| Google ...
www.buddha-hi.net/re/thread-38905-1-1.html


2013523 - 1 篇文章 - ‎1 位作者
(英翻中)尊重異己他人。 Welcome all people with sympathy. Embrace all religions with understanding. T ... Welcome all people with sympathy.
www.buddha-hi.net/re/thread-39788-1-1.html


2013718 - 1 篇文章 - ‎1 位作者
(翻譯英翻中端正風俗Etiquette and good manners foster harmony. Music purifies body and mind and so ... Etiquette and good manners foster ...
www.buddha-hi.net/re/thread-40143-1-1.html


2013823 - 1 篇文章 - ‎1 位作者
Justice will not sleep long.(翻譯英翻中正義行事Justice will not sleep long. Karmic retribution will ripen sooner or later. ... Justice will not sleep ...
www.buddha-hi.net/re/thread-39881-1-1.html


2013725 - 1 篇文章 - ‎1 位作者
Virtue and detachment is the key(翻譯英翻中交友之道Virtue and detachment is the key to new friendships. Intelligence is the key to learning.




 



2015年5月12日 星期二

清定上師隱塵回憶傳。剃度恩師《澄一法師塔銘》 buddha wiki 佛學教室 Facebook PTT

清定上師隱塵回憶傳。剃度恩師《澄一法師塔銘》 buddha wiki - 佛學教室。佛法入門 - Wiki 弘憶論壇 | Google Yahoo Facebook PTT



清定上師隱塵回憶傳。剃度恩師《澄一法師塔銘》
wiki

「皖南事變」發生時,蔣介石集團的報紙完全顛倒是非,捏造一套謊話欺騙百姓,為反動政府作宣傳,而《新華日報》上第一版準備發表的真實情況報導全部不許刊登,開了一個大天窗,中間只刊了周恩來的四句話:「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新華日報》還刊出周恩來的題詞:「為江南蒼難者志哀!」當時許多人唸到這些,又看了反動報紙的消息,明眼人便知道這是怎樣一回事了。蔣介石派出大批軍警企圖阻止《新華日報》的發行,到處抓報童,搶報紙;周恩來在重慶親自上街散發,把當天的報紙都發光了。

有一天,一個賣《新華日報》的小報童被軍警抓起來打得厲害,全身鮮血直流,傷痕滿身,我悄悄地把小報童放了。後來,被人告密,蔣介石知道了,懷疑我有「二心」。國民黨集團的人當然不會同情小報童,可是對周恩來的那幾句含義深刻、感憤無窮的詩詞都很感興趣,不少人暗中傳誦,我也讀過幾遍,所以,現在雖隔半個世紀仍有很深的印象。

幹訓團的學員們看《新華日報》,蔣介石氣極了。有一次戴笠在紀念周上大罵說:「委員長的話和我的話你們都不記得,不去背誦,而偏偏對共產黨人寫的東西,你們當成寶貝,這是什麼道理?」戴笠借此機會又造謠,說什麼共產黨的人抓了幹訓團的學員如何殘害等等。一天戴笠見了我就指責說:「聽說你們也跟他們一樣讀這些詩句(指周恩來總理寫出「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還說寫得好。」蔣介石把我叫去罵道:「你真是太沒有政治頭腦!不知防共反共。」蔣介石懷疑我有「二心」,使我產生了逃出牢籠的想法。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19415月,我正處在危難之際,家裏侄兒來信,告訴我父親病逝的時刻與我做夢時間一致,我請假回老家把父親安葬了。悲憤之極,趁機渡南岸,從重慶繞道來到獅子山慈雲寺超度亡靈,欲為隱退保身尋覓去處。走進慈雲寺,知客僧合掌迎迓,把我從頭頂看到腳下,見我身著金肩章軍裝,臂帶黑孝紗,憂傷憔悴,必有心事,便問道:「將軍,你來敝寺,何不拜見我寺方丈澄一老法師呢?」知客僧將我引薦給方丈。

我素聞澄一法師逾花甲,出家前乃是前清湖南落弟舉人,修持甚高,便隨和知客僧步入禪院。澄一法師見我,第一句話便問:「將軍今日給亡靈做佛事?是超度你的父親,同時也是尋找自己的歸宿吧?曾記否?1935年,你回老家看望父親時,他老人家送你返回軍營時對你說的話:「全山,我們父子這是最後一次相見,望兒今後言謹行慎,汝有疑難不決,可問屈文六叔叔」的囑咐。」

熟諳世事的老和尚澄一法師,不待我開言,主動話語道破我心裏的隱秘。我問:「法師:您老為什麼知道得那樣清楚泥?」澄一法師對我說:「你今後學佛修行就知道了。」從此我每個星期天到慈雲寺聽澄一法師講經說法,星期一回去述職。正當我犯難困境,疑決難定之時,多謝澄一法師的指點,猛想起父親生前「汝有疑難不決,可問屈六叔叔」的囑咐。

屈文六,字映光,民國6年曾任浙江省省長,時為重慶救濟委員會會長。屈文六與鄭家交好,在「流亡」的非常時期,與我家較少來往,我被澄一法師點醒並語道破「家機」,我拜澄一老法師為師,並對老法師說:「吾願皈依佛門。」

澄一法師說:「有一個現成的名字,早就起好了,19021216日,我做了一個夢,夢見浙江來了一個修持很高的老和尚,前世是清末的道魁,住在我們廟裏,他今世的名字叫清定,上清下定,我並不認識。在夢中我又覺得很奇怪。他在我們廟裏住了沒幾天就死了,焚化他時,我舉火的時候正是夜間12點。我點著油燈查字典,「清」是清苦、清貧,救濟清貧困苦的人,「定」是安定、定慧,六根定。這和我夢裏所說的意思一點也不差,我覺得這很奇怪,就拿起筆來把這段夢情記在一本黃曆上,並註明某年某月某日作此夢。

你現在是一個軍人,未皈依的將軍,也是浙江省來的,正與這事相應。你皈依以前的事,如同老和尚已經死去。皈依以後的事,如同道魁轉世名為清定。由我介紹得度,就取老法師今世的法名「清定」吧。」從此,我皈依佛門,成了澄一老法師代佛收的皈依佛、法、僧的「三寶弟子」。

此後,每逢週末,我獨自到慈雲寺裏學法,聽澄一法師講經,尋求內心安寧,直到星期一早晨,才趕回中央幹訓團。

1943年我的剃度師澄一法師圓寂,我心裏十分悲痛。慈雲寺從擴建以來,先後經歷了六代住持,首任為雲岩法師,歷時近20年。繼任為澄一法師,幾年後圓寂在慈雲寺,當時曾修建骨灰塔在現在寺內的西方三聖殿前。當澄一法師骨塔建成之時,刻有長沙沈德建撰、臨海屈映光書《澄一法師塔銘》一通,此塔可惜於10年動亂中已被毀為平地,新塔銘僅錄原文。

《澄一法師塔銘》
澄一法師,佛而儒者也。少契三寶,長修四忍,參念佛是誰之案,悟無學一乘之玄。開圓行以示真修理功,談圓理以明真性。凝心寂照,顯像勤勞。悲群生之阱溺,接引隨機;闡正法之精微,析理無礙。住世六十一年,弘法一十七載。早知滅度有期,難忍傳燈莫續。躬建安心之室,室內常宣無念之機;編就微笑之枝,枝頭屢示不言之妙。綜括宏遠,旨義幽深。事既竟而遺形,言雖然絕而成化,加被後學,永注慈懷。但企因緣,同離生滅。然陽光普照,合目終是迷途;聖域非遙,明心即為覺路。故迷司之際,端正因緣;而生滅之機,厥為心肇。忘中止之往相,息連續之攀緣。情識猶存,體用畢露。凡辦肯心,皆承法趣。同盡行因,同證真實。塔成有日,簡識為銘。

佛曆二九七0(西元一九四三年)七月
長沙 沈德建 撰,監海 屈映光 書。

繼澄一法師之後,為覺通法師,又10餘年至解放時止。嗣由海定法師任方丈,為時較短僅1年餘。後定九法師繼承衣缽,又約10餘年。至今為釋惟賢法師擔任。



抗日戰爭初期,禪宗高僧太虛法師曾在慈雲寺主持「護國息災法會」7天,祈禱抗戰勝利,世界和平,並追掉陣亡將士和死難同胞,廣設7個壇場。當時國民政府主席林森曾親到寺裏拈香,國民黨元老戴傳賢居士等均來此拜佛,參加朝拜者先後二三百人。

般若攝頌。攝功德寶經 PDF 電子書 免費下載 Free Download

般若攝頌。攝功德寶經 PDF 電子書 免費下載 Free Download



佛說佛母寶德藏般若波羅蜜經
(般若攝頌。攝功德寶經)PDF電子書 免費下載



西天譯經三藏 朝散大夫 試光祿卿 明教大師 法賢 奉詔譯

佛說佛母寶德藏般若波羅蜜經卷上

行品第一

爾時世尊,為令四眾各得歡喜,說是般若波羅蜜經使獲利樂。即說伽陀曰:

「所有菩薩為世間,  滅除蓋障煩惱垢,
 發淨信心住寂靜,  當行智度彼岸行。
 諸江河流閻浮提,  華果藥草皆得潤,
 龍王主住無熱池,  彼龍威力流江河。
 亦如佛子聲聞等,  說法教他方便說,
 樂最聖行求果報,  此諸如來勝威德。
 云何佛說此法眼,  令諸弟子如佛學,
 自證教他及方便,  此亦佛力非自力。
 最上般若不可知,  非心可知非菩提。
 如是聞已不驚怖,  彼菩薩行知佛智。
 色受想行識皆無,  不著纖塵無處所,
 彼若不住一切法,  行無受想得菩提。
 菩薩若求出家智,  照見五蘊無實相,
 知此不求於寂靜,  彼是菩薩之行智。
 復次云何智所得?  照見一切法皆空,
 不著不驚照見時,  自覺覺他諸菩薩。
 色受想行及識蘊,  是蘊見行而不知,
 菩薩照見蘊皆空,  行無相化不著句。
 無色受想行識等,  不行是名無相行,
 若行不得最上智,  無相寂靜三摩地。
 若菩薩行自寂靜,  過去諸佛咸授記,
 身苦樂等皆不及,  由知因果法本性。
 若行於法不可得,  行如是行乃佛智,
 行無所行了知已,  是行最上般若行。
 彼無所有不可得,  愚癡著相謂有無,
 有無二法皆非實,  出此了知乃菩薩。
 菩薩若知諸幻化,  色受想行識亦然,
 寂靜行離種種相,  此名最上般若行。
 善友方便令知覺,  使聞佛母不驚怖,
 惡友同行及化他,  坏器盛水非堅牢。
 云何得名為菩薩?  一切樂行皆無著,
 求佛菩提無所著,  是故得名為菩薩。
 云何得名摩訶薩?  得第一義眾生中,
 斷眾生界諸邪見,  是故得名摩訶薩。
 大施大慧大威德,  佛乘最上而得乘,
 發菩提心度眾生,  是故得名摩訶薩。
 幻化四足俱胝數,  多人眾前悉截首,
 一切世界皆幻化,  菩薩知已得無怖。
 色受想行識纏縛,  知不實已不求解,
 行菩提心無所著,  此名最上諸菩薩。
 云何得名為菩薩?  乘大乘行度眾生,
 大乘體相如虛空,  菩薩由得安隱樂。
 大乘之乘不可得,  乘涅盤往諸方所,
 行已不見如火滅,  是故名為入涅盤。
 菩薩所行不可得,  初後現在三清淨,
 清淨無畏無戲論,  是行最上般若行。
 大智菩薩行行時,  發大慈悲為眾生,
 為已不起眾生相,  是行最上般若行。
 菩薩起念為眾生,  修諸苦行有苦相,
 是有我相眾生相,  此非最上般若行。
 知自及諸眾生等,  乃至諸法亦復然,
 生滅無二無分別,  是行最上般若行。
 乃至所說世界等,  名離一切生滅法,
 最上無比甘露智,  是故得名為般若。
 菩薩如是所行行,  了知方便無所求,
 知此法本性非實,  是行最上般若行。
 若不住色亦無受,  亦不住想亦無行,
 復不住識住正法,  是名最上般若行。


牟尼佛法流通網 釋大寬法師 合十 分享
 




般若攝頌_wiki.jpg



佛教維基百科 ◇ Buddhism Google MSN Yahoo

2015年5月11日 星期一

生活 Life | Facebook Wiki

健康是最重要的財富;

滿足是最實在的快樂。

智慧是最強大的力量;

沒有煩惱是真正的幸福。